据媒体报道,近日百度百科携手北京植物园,为园内的百余种植物悬挂了4000多个“植物二维码”,五一期间进园观光的游客,只要拿起手机扫描这些二维码即可链接到百度百科上,进而可以了解到该植物更详细的知识,包括形态特征、生长习性、栽培技术、繁殖方法、以及植物文化相关的内容。据了解,除了北京植物园,济南泉城公园、洛阳国花园和洛阳海洋馆都已经落地了百度百科二维码,即将落地的还有北京动物园、武汉植物园等。
一场O2O秀?
百度百科这种植物二维码,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以至于许多评论者都将目光投向O2O的视角,认为百度此举,是一次O2O的尝试。
更有论者将其和2011年纽约中央公园的那次成功二维码营销相比较。同样和植物有关,在当年的植树节,纽约中央公园在一些重要景点放置了放置二维码,用户扫码以后会看到中央公园的一些资料,包括在这里拍过的电影、发生的历史事件、景点的详细介绍等等。
作为一个O2O的导游新体验,纽约中央公园成功的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而百度百科的植物二维码与之在基本理念上,确实有极大的相似之处,通过这模式,确实可以实现接地气式的吸引,可以通过有趣的呈现方式,增强年轻人目标受众的使用体验和粘合性。但这并非百科和地面“店”们合作的全部,这其实并不是一次标的在于营销的简单活动
公益,可以说是题中应有之意。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年轻人,已经陷入了现实和虚拟脱节的状态,最简单的一个词汇就是“五谷不分”。比如我们可以如数家珍的说出各种植物的特性和价值,亦可以在答不上来时,玩一把“不知道问度娘”,但真正在面对这些植物时,压根不知道它到底是我们“渊博”知识下对应的哪个数据选项。
这些植物二维码,真正让人们自身实现了O2O,如果继续延伸下去,这种O2O,将线上知识和线下需求无缝连接,或许真的让百科实用化……
找到“它”才能打破瓶颈
百度百科这个植物二维码,其实恰恰体现出了百度一直想实现的使命——连接+找到。
让人们最平等便捷地获取信息,找到所求。百度百科本身就是一个最有效的承载,这个依靠众包智慧形成的庞大百科全书,一直有一个难以回避的弱点,即浩若烟海的百科知识如何变得更有实用价值。这其实也一直是过去实体百科全书、乃至教育的一个症结和最终诉求。
而简单地植物二维码在某种程度上,为“连接+找到”实现了一个突破口,让百科无处不在,这是一个近地解决方案,除了让百度百科这个看似偏重传统互联网的物件找到了移动互联网入口,也让二维码这个目前看起来很移动互联网鸡肋的物件,有了更实际的运用空间。至少,使用它,每一个人都能在疑惑的时候,“连接+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甚至在略带娱乐性的同时,得到更多的启示。
这其实就是百科,或者说是百度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每一个人使用百度,最想达到的效果所在。而植物二维码就是打破瓶颈的一个快捷方式,但并非唯一,也无法全部解决知识与使用之间的距离,毕竟不可能给每个植物都贴上二维码,而且没法拓展到动物上,它们可没这么老实,但至少这是一个可贵的突破。
如何更快更好地找到“它”,或许我们还可以做更多大胆的猜想。仅仅就百科而言,或可以将众包的理念发挥到极致,从植物园走进科学院,去加重加深百科的积淀,甚至移动视频化,将科学“果壳”敲碎,用有趣的生活试验分享来呈现它。扫一扫,就分享到百科之上。又或者逆转过来,将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发挥到极致,对不认识的物件,对有疑难的问题,扫一扫,拍张照,在百度知道中分享,在搜索引擎中快速检索,在众包的百科中瞬间获得答案……
如此种种,百度的使命会如何?其实不难得到答案。而大众的体验又会如何,也许科幻就能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