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恐惧大数据?

  阿里巴巴是“数据窃取者”吗?腾讯可以“监控”我的聊天记录吗?百度会记录我所有的搜 索记录吗?最近,一系列关于数据的事件又重新把媒体和公众引向关于大数据的最初的是非问题:大数据会不会泄露个人的隐私,最终,像《黑客帝国》所揭示的那样,人被电脑所控制。

  实际上,对大数据的宣传与布道,可以说是互联网公司最乐于见到的:显得公司有未来感、有科技感、有益于社会、有益于用户。但实际上,全球范围内对大数据的应 用都处于初级阶段,大数据最有益的应用其实不在于事后分析,推进和改善业务,而在于做以前做不到的事情。但是即便如此,外界对于数据安全的担忧就已经达到了相当程度:大公司会不会成为“数据窃取者”?或者说,它们会不会成为big brother,知道所有人的所有事,一旦“作恶”,后果不堪设想?

  这个时候,不免要提到关于大数据的几个误解:

第一,大数据的积累靠“偷”?

  付费通和支付宝“分手”之后,付费通暗示,是支付宝过量的用户数据查询导致其系统成本增加而最终导致分手。也就是说,付费通在指责支付宝“偷”数据。在这里我们不讨论这两家公司的恩怨是非,我们需要厘清的是,数据的积累,真的是靠“偷”?

  如此理解的人,还是将大数据理解为“数量大”的数据,且越大越好。但是,大数据的精髓和要义,不在于大,而在于在线、可用和流动。要说“大”数据,欧洲对撞实验室做一次实验产生的数据,100个BAT分析不完。而以往存储在磁带、胶片,甚至是现实世界中产生的大多数数据,都不能对未来的事情有所助益——因为它们还没有在线。

  互联网普及之后,产生的数据可谓多,而Google找 到了人们对数据使用的路径,做成了搜索引擎,把数据做成了生意。所以说,大数据的本质不在于“大”,而在于在线、可用、流动。要抓住大数据的机遇就一定要 在观念上打破“垄断”数据的想法,数据不能利用起来就是一堆只会占用存储空间的无用字节而已。一些传统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大数据技术和经验,面对大数据的 浪潮可能习惯性采取“自我封闭”的做法,这无非只能让自己与时代更为脱节。而即使是阿里、腾讯、百度这样的大型互联网公司,看似掌握了海量的数据,但和整 个社会的积累相比也只是九牛一毛而已,同样需要在数据上跟外部保持开放和分享,并思考一条让数据分享双方都能获益和实现数据增值的途径。

第二,到底怎么靠数据赚钱?

  数据不是个新鲜的东西,电力公司有你所有电力消费的信息甚至你的家庭住址,移动运营商有你所有话费消费的信息,医院有你的健康信息,但怎么发掘这些数据更大 的价值?大数据的真正价值当然不是用来预测世界杯,目前所有的大数据应用中,真正称得上商用化产业化的还是在网络贷款方面。

  还记得银行对小微企业是怎么放贷的呢?情况是:根本不放贷。因为评估风险的成本过高:银行派个人实地考察下,查查水表电话,支出的人力物力成本就上千了;另一方面,阿里小贷一笔放贷的成本却不超过1块钱,那么,这种成本的节省,甚至导致模式的变化,怎么衡量“赚了多少钱”?很难衡量。

  总的来看,实际上互联网公司目前用大数据“赚钱”有两种模式:一是,提供基础的大数据处理能力,面向业界,收租用费;二是通过数据共享和交换开拓新的商业模式,共同分润。

  第一种模式,已经有很多案例。例如脸萌团队租用某云基础设施,每月只有73块钱IT费用的案例被广为传播。

  第二种模式的则比第一种模式要复杂。例如腾讯,可以将交易数据、社交网络中的有效数据脱敏之后提取出来,与一些功能性网站(如世纪佳缘、51Job、 赶集网、大众点评)等等合作。背后的逻辑就是:在网购方面信用好的人,也许在婚恋问题上作弊的可能性小。另外,阿里、腾讯两家都收购或者入股了地图公司,那么电商数据能不能和地理位置信息打通,能不能给在支付宝上买了车险的人(肯定是有车族)提供定制服务?支付宝能不能和中石油中石化合作,直接把加油站变成 自提点?由此开始畅想,合作机会和可能的商业模式就多得多。

第三,大公司能做所有的事?

  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只有大公司有做数据基础设施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但大公司并不能办成所有的事。大数据的商业价值在于使用大数据的公司做得好,而平台公司的意义,就在于提供好用的数据工具和基础设施。

  从阿里、腾讯、百度几家做云计算(数据处理的基础)的历程来看,建立自主的,能适应互联网要求、弥补IOE(IBM、Oracle、EMC)弹性差劣势的基础设施,投入在5年以上是一个基本量。阿里云、腾讯曾经的“台风”项目、百度的“金字塔”项目都是历经坎坷,有的逐步走向成功,有的夭折于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的平衡中。

  家大业大才能玩大数据,但大公司并不能包揽整个大数据时代。原因主要在于:第一,大数据需要盘活,而盘活需要流动、需要共享。不然“大数据”只是“数据 大”。而流动和共享则来自于大型平台与多种垂直类网站的合作,更多的,在于和非互联网公司的合作。

  第二,大型互联网公司的优势在于平台本质:做平台,而不亲自下场做具体业务。对各行业公司来说,数据的盘活和利用在于对行业的深刻理解,这是互联网公司本身所难以达到的。

第四,为什么没有大数据的经典案例出现?

  前几年,Google数据预测流感的案例曾被广为传播。啤酒与尿布的案例则是像一块儿铁,在众人的口中生了锈。而各互联网公司用来博眼球的所谓大数据分析球赛、高考作文、春运等,其本质无非是一张Excel表单,只是事后统计,并没有进一步的预测、影响经济决策的作用。

  是不是人们对于大数据的效果过于渴求了?是不是互联网公司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时,对新的商业机会的过于期待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对数据的应用,理解,甚 至合理的存储方式,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可作为未来核心竞争力的资产,数据并不会像绚烂的烟花绽放,更像空气、水、电,以一种无声的方式浸入和改变世 界。

  而我们要做的,无非是不要让恐惧排挤了精彩。

时间: 2024-09-20 09:10:20

谁在恐惧大数据?的相关文章

昂首阔步迈入大数据时代

ZDNet至顶网软件频道消息: CIO通常将对业务部门来说迫切解决的事情和最重要的事情搞混.当然,您的IT人员需要确保电子邮件服务器畅通,电子商务交易得到处理.但是您的CEO需要您做到的不只是应急技术响应. "您的职务是首席信息官--不是首席应用系统经理."Informatica 首席信息官的Tony Young告诫道,在数据世界中,业务部门都需要获取信息,但是IT部门却没能保证信息在部门之间的无障碍分享." IT部门拥有为业务部门提供在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所需信息的独特能力.

Facebook大数据:兴奋与恐惧同行?

Facebook, 这个在世界范围内拥有1200亿用户的流行的社交网络,由于其拥有的巨量数据,已经成为一个大数据天堂.   我们这些Facebook的用户们愉快的喂养着这个大数据的野兽,每天发送100亿的Facebook消息.点击45亿次"赞".上传3.5亿新照片.整体而言,Facebook上有170亿地点标记,以及2500亿的照片,这个数量是惊人的!   所有这些信息都意味着,Facebook知道我们长什么样子,我们的朋友有哪些,我们关于大部分事物的观点如何,我们的生日是几号,我们是

大数据背后的神秘公式(下):“贝叶斯革命”

在上一篇文章<大数据背后的神秘公式(上):贝叶斯公式>中我们讲到贝叶斯公式在联邦党人文集作者公案和天蝎号核潜艇搜救中大显身手后,开始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和重视,而其上世纪八十年代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成功,向我们展示了一条全新的问题解决路径.计算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大数据的出现使它的威力日益显现,一场轰轰烈烈的"贝叶斯革命"正在发生. 一. 真正的突破 自然语言处理就是让计算机代替人来翻译语言.识别语音.认识文字和进行海量文献的自动检索.但是人类的语言可以说是信息里最复杂最动态的一部

【观点】离开了信息化,大数据就是为他人作嫁衣

12月8日,中国(廊坊)大数据产业周大数据产业转型升级高峰论坛在廊坊开发区召开.与会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在新的大数据时代,人人都应该具备数据意识.数据思维.数据行动.随着互联网.信息化的发展,生活.生产和社会等各个环节都在被数据化,这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并且谁的数据化程度高,在未来的竞争中谁就占优势. 清华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执行副院长韩亦舜在会上做了<大数据时代的思维转型>的报告,跟大家分享了大数据的价值所在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思维方式,以下是根据会议速记整理的干货(内容略有删减,小标由编者添加)

大数据,颠覆存在与思维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成为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并驾齐驱,推动经济发展和行业融合的强大引擎:在开拓"互联网+蓝海时代"的过程中,超大海量数据的收集,存储和分析,使信息产业发生了颠覆性变革,远非传统意义的技术创新可比. 颠覆认知的大数据 大数据并不局限于规模庞大,如果就某一板块或领域的数据源来说,它更多指维度上的完整.例如针对某一个体,通过对其上网行为的痕迹进行沉淀分析,可以综合得出他的性格偏好.社交范围.财务状况等情况,这些都构成了这个个体本身.此外,丰富全面的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杨强:云计算、大数据能让每个人都享受到AI红利

 5月19日,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ZD至顶网协办的第八届中国云计算大会进入第二日程,第四范式首席科学家.机器学习领域国际学术带头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杨强在现场带来了"AI For Everyone"的主题演讲. 杨强表示,"我们所说的强人工智能和超级人工智能,实际上并不是我们需要害怕的东西,我们需要害怕的东西是我们的技术,一定需要大数据,但是我们本身又没有大数据这样的红利.相反我们要发展的技术是这样的,把知识迁移到身上,短时间通过小数据能够学习.能够成长,如果我们有能力把大数

一篇文章总结大数据营销的几道坎!

大数据营销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注定属于明天,且只能属于明天.我们所能做的,应该是心存敬畏,保持关注,敏锐洞察,去伪存真.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如果几个人谈新营销,不聊几句大数据,总觉得惶惶不安.我总碰到这样的人,聊起自己的项目来,会说:"我们这个项目应用了大数据技术."一问数据来源,会说:"我们有几千个顾客的电话."你不是在逗我吧?你跟我说这东西叫大数据? 喜欢聊大数据.喜欢听别人聊大数据.或者像我这种经常被迫听别人聊大数据的人,对下面这个故事应该不陌生: 某必胜客

大数据的明天将驶向何方?

大数据是否"过气"? 在喜新厌旧的技术初创企业界,已有 3年 历史 "大数据" 听起来似乎已经过气了.虽然 Hadoop 在 2006年 已经出来,但 "大数据" 这个概念大概是在 2011 到 2014年 左右才真正火起来的.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至少是在媒体或者专家眼里,"大数据" 成为了新的 "金子" 或者 "石油".然而,至少在我跟业界人士交谈中,大家越来越感觉到这项技术已经在某种

胖子哥的大数据之路(13):破题,或从数据整合开始

一.前言     这是关于互联网上一篇文章的读后感,原文标题<大数据成变量,BAT入口生态或生变局>.读这篇文章既有醍醐灌顶之顿悟,亦有如履薄冰之恐惧,阿里好强,动作好快.其实,最近一直在思考当代企业信息化架构EA框架的调整,基本的一个思路是数据上提,与业务架构平齐,不再只是作为业务系统的功能支撑,而是自成一片天地,独立运营.至于数据化运营与现有业务的关系,则可一分为二:其一.可进,进可开疆辟土,基于数据衍生新的业务形态:其二.可退,退而求其次,辅助优化现有业务,从简单粗暴,到整合 营销.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