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的永恒之道》(序)模式是个什么东东?伟大的Alexander大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我们老祖宗老子《道德经》中开篇的两句话,意思是:可以用语言描述的道,不是真正的道;可以用名字来命名的道,这个名字也不能形容妥当。其终极思想是,由于人的认识的局限性,我们所说的道,都只是真正道的一部分,无法窥见道的全貌。当然老子后来又在《清静经》中说:“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也就是说:“这个‘道’字虽然不肖,但我(老子)还是先把这个终极真理叫作‘道’好了。”

“道”,可作道理、途径、真理、方向、方法等解释。按照老子的说法,世界万物都有其本质和终极真理,但是“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在现代,人们已经把“道”作为事物的本质了。

C.亚历山大[1]在其著作《建筑的永恒之道》一书中说:“建筑或城市只有踏上了永恒之道,才会生机勃勃。”亚历山大在书中描述了253个建筑模式,并首次提出了“模式语言”一说,算是“模式语言说”的开山鼻祖了。他曾领衔撰写了5卷关于建筑设计的丛书[2],其中前两本《建筑的永恒之道》和《建筑模式语言》最为知名。

很多的技术人员和非技术人员都听过模式,例如管理模式、思维模式、商业模式、建筑模式、设计模式等等,对它有着无限的迷恋。很多行业与领域里也都有模式一说。在软件领域,大名鼎鼎的面向对象的23种设计模式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么,到底什么是模式呢?

模式(pattern)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就是模式。它是一种指导,是一种解决某类问题的最佳实践。借助于模式,我们可以利用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做出优良的设计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模式语言则是模式对应于那些使建筑美妙的深刻观察的模式集合,是对如何建造的认识的总和。建筑的永恒之道正在于建筑模式,在于我们对建筑的认知达到一致,即拥有共同的模式语言。

一点题外话:

按照《建筑的永恒之道》的说法,在古代,农民都是自己造房子,他们自己都有模式的直觉;在工业化时代,人们以为自己不能设计,必须倚靠设计师,而设计师也耽迷于流行的模式而设计出没有活力的东西。所以我们缺少的是模式之道,或者说不知道怎样鉴别什么是有“活力”的模式。如今的软件领域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就见过很多牛逼哄哄、所谓的架构师和设计师,他们讲起模式来一套一套的,但是设计出的软件架构奇烂无比,有的甚至不会将架构转换为框架,实在是比古代的农民差远了。我们认为,做软件的同仁们,如果你想真正地成为一个优秀的架构师或设计师,《建筑的永恒之道》这本书是必读的。它告诉了你什么是道,模式之道。这个道才是灵魂,才是核心。这个道是使之“有活力”,而不是生搬硬套。如果有时间再读读第二本《建筑模式语言》。最后还有个小提醒,优秀的架构师、设计师不是读了几本大师的著作就能成就的,他们也是在 “理论—实践—总结—再理论—再实践—再总结”这样的长时间循环中磨练出来的,而且我们认为这个时间至少要7-8年以上。

在《建筑模式语言》一书中,C. 亚历山大将模式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是此类问题所在的上下文(Context),即当前模式所面对问题的周围环境和状况,也就是说,模式在什么状况下发生作用;

其次是动机(Motivation),即此模式的目的或预期的目标是什么;

最后是解决方案(Solution),即为达到预期目标或解决此类问题所采用解决方案的核心。

通过上述描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模式实质上就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是解决问题所形成经验的高度归纳总结。只要是一再重复出现的事物,就可能存在某种模式。而当一个领域逐渐成熟时,自然而然就会出现这个领域的模式。借助亚历山大的模式理论,GOF在软件领域提出了23种设计模式。同样,在流程领域也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工作流模式”。

本书的名字《流程的永恒之道》套用了亚历山大的经典名言:“流程只有踏上了永恒之道,才会生机勃勃。”那么流程的永恒之道是什么呢?在本书中,我们将会依次为读者讲解三个永恒之道。本章首先讲述第一个永恒之道,即流程万变的永恒之道——工作流模式。

工作流模式作为流程的灵魂,是时间无关的(timeless),它与人、文化相关,不会随着时间和新技术的发展而落后,因此可以称之为永恒的。道德经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把这句话套用在工作流模式上非常准确,工作流模式可以生一,生二,……,最后生万物,演化出无数个不同模式组成的流程。可以说,没有工作流模式就没有流程,工作流模式是流程万变的永恒之道。接下来,我们就围绕工作流模式展开,看看流程万变的永恒之道——工作流模式是怎样来生一、生万物的。

时间: 2024-10-31 12:35:11

《流程的永恒之道》(序)模式是个什么东东?伟大的Alexander大师的相关文章

《流程的永恒之道》(五)BPM的生命周期之优化阶段

在本阶段我们将继续以住建行业的预销售主线流程为例对流程优化做实际分析,在做了改进分析之后,我们将给出实施BPM的永恒之道-BPM与SOA联姻. 1.1.1 BPI及预销售主线流程的改进分析 业务流程改进(Business Process Improvement,BPI)已经不是一个新名词了,它是在BPR之后提出来的,强调的是持续地改进,而不是彻底.颠覆性地对流程进行重新再造.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了业务流程的重要性,持续的流程改进才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最有效手段.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谈到了BPM的最

《流程的永恒之道》(二)控制模式之单选分裂与单选汇聚模式

1. 单选分裂模式(排他选择模式) 原型实例(故事片段) 图3.13 房改购房审批流程中的排他选择故事片段 如图3.13所示,"初审"环节之后,需要根据业务情况,选择"公告"或"复审"两个活动中的一个活动进行转出.例如,如果房改房的面积大于70平米就进行"公告",否则直接提交给"复审". 上下文(描述.动机) 描述:当前活动(初审)分裂为两个或多个后续分支,当前活动执行完毕后只能选择触发一个后续分支执行,即

《流程的永恒之道》(一)控制模式之串行、并发分裂及并发汇聚模式

控制模式是流程的中枢神经,它在作战小分队中负责将多个单独的作战活动组合在一起,并推动活动的自动化流转,形成作战流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要设计一个好的流程,就必须学会应用各种各样的控制模式. 在探寻每个模式的究竟之前,我们首先定义一个统一的格式,对于控制模式,将按照如下统一的格式进行描述: 模式描述 我们在探寻每个控制模式时,将按照如下统一的格式进行描述. 原型实例(故事片段) 给出此模式的故事片段,通过鲜活的工作流故事展现此模式的应用场景. 上下文(描述.动机) 给出此模式的具体描述和动机:

《流程的永恒之道》(四)BPM的生命周期之执行阶段

在上篇文章中,我们讲到了BPM的生命周期包括设计.建模.执行.监控和优化5个阶段,本篇我们以住建行业的预销售许可审批的主线流程对BPM的执行过程进行详细的解剖. 1.1.1 预销售许可主线流程的执行分析 BPM中的流程包括可执行流程和不可执行流程,不可执行流程在企业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包括战略流程.规划流程和管理层面的流程,目前大多数的BPMS套件只是实现了对BPM中的可执行流程的支持,而未支持不可执行流程.有的厂商通过称为BPA(Business Process Analysis)的产品

《流程的永恒之道》(七)战略与BPM之间鸿沟的填补—引入BPM治理

在上篇文章中,我们分析了战略与BPM间出现鸿沟的三个原因:没有详细地描述与分解战略.没有对"执行战略"进行治理.没有衡量战略.要填补鸿沟就需要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即详细地描述与分解战略.对"执行战略"进行治理.制定衡量战略的各种指标.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管理领域,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就有了相关的理论方法.工具和实践,分别是著名的平衡记分卡.战略中心型组织及战略地图.战略地图负责描述战略,战略中心型组织负责管理与执行战略,平衡计分卡负责对战略进行分解与衡量.三者的

《流程的永恒之道》(六)战略与BPM之间鸿沟的出现与分析

实施了BPM就一定能将企业的战略进行落地么?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出现了什么问题呢?接下来,我们按照问题的出现.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三个步骤来讲解战略与BPM之间的鸿沟那点事.本篇文章讲述问题的出现与分析. 9.1 问题的出现:战略与BPM之间存在鸿沟 江南市房管局的BPM项目在三年的运行过程中,暴露出了以下问题: (1) 战略并没有很好地逐级向下传达到每个岗位: (2) BPM系统并不能将底层的执行分析结果反馈给高层管理者: (3) 在执行宏观监管与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两个方面,并没有取得很好的

《流程的永恒之道》(三)BPM的生命周期之设计四步曲

BPM是参谋长,负责战术层面的工作,其生命周期包括战术设计.战术制定.战术执行.战术评估及战术调整.对应于以上5个阶段, BPM的整个生命周期也有五个阶段:设计.建模.执行.监控和优化,如图6.1所示. 图1 BPM生命周期图 这五个阶段就覆盖了BPM的整个生命周期,每个阶段内的工作内容都不同.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BPM这位参谋长在每个阶段内都需要做什么工作,这些工作的指导原则及规范都是什么,怎样做才能获得最好的战术效果. 1.1 设计四步曲 流程设计包括对已存在流程进行鉴定和对新流程进行设计,

麦肯锡报告:智能流程自动化将成下一代运营模式核心引擎,投资回报率超300%

雷锋网AI科技评论按:麦肯锡近日发布智能流程自动化(IPA,Intelligent Process Automation)的一篇分析文章, 指出 IPA 能够极大地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并展示了如何使用它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操作风险,以及提高用户体验.雷锋网编译如下. IPA的出现背景 自2007-09的经济危机以来,许多公司应用了精益管理来提高成本效率,消费者满意度,和员工参与度,并且许多项目已经在各个维度上实现了显著的影响.但是,就像历史上各种变革一样,数字化的进程并不平坦. 例如在保险行业

建立管控流程优化国有企业的集团管控模式

企业集团管控是母公司为实现其战略和目标,以集团内外环境为基础,权变选择管控模式,运用管控手段和流程,促使子公司实现母公司意图的一种方法. 管控模式是企业集团管控的标准形式或参考样式,管控流程是集团管控模式的支撑和基础.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有企业集团面临更为复杂多变及困难的发展环境,国有企业集团管控模式的优化是提升国有企业风险管理能力,为实现国有企业在"保增长.促转型"中起到"龙头"作用的重要途径.而管控流程的优化是国有企业集团以管控模式提升效率最为直接和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