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时代,很多创业者和学者心中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疑问:安心做学问和创新创业是否对立?当创新创业被安放到校园当中的时候,校园又会否因此失静?
2017年1月12日,清华校友三创大赛启动仪式成功举办。清华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三创大赛组委会主任杨斌发表了“清华创新之道”的主题演讲。他指出,创业者应当有“木鸡态”,追求价值自在、追求内生,最怕的是“由应向景”,随风飘扬。
杨斌发表了“清华创新之道”的主题演讲
以下为杨斌副校长的演讲部分内容,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部分有删改:
首先我代表学校对清华第二届创意创新创业大赛这一非常有意义的比赛的启动表示来自学校的支持和祝贺。
2017年1月12日,清华校友三创大赛启动仪式成功举办
“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时代
和躁动的青年人
这是第二届,首先要表示对第二届的祝贺。有一个观察,在学校这样的环境当中,很多活动经常只有第一届。鲁迅说过“城头变幻大王旗”,讲的是那个时代当中的纷扰的时代环境和背景。回到躁动者的青年人身上,确实有值得注意的问题,本来是创新,但是经常会被狭隘做成了新创,仿佛不是新创出一个门派,新创出一个什么事物就不觉得是够份。所以,经常看到在学校里张贴一些横幅、海报的时候都写着首届,我有感于咱们是第二届,听唐杰说要继续办下去,这个非常好。
今天想跟大家借这个机会聊一聊,我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我指的是教育教学的管理工作和双创的有关协调工作的感受。
他们给我命名清华创新之精神,我想了想,“之精神”不是特别讲得出来,说说之道,或者是状况,跟大家做分享。
“百岁人生”下的
“学生+”概念
2年前提出的教师+、课程+的基础上,今天提一个概念学生+,这个含义是什么呢?最近参加一些国际上跟教育有关的会议的时候,有一个概念,今天很想和在座的诸位分享,国内的时候,特别是原来一些社会学者,包括宏观政策制定者,比较喜欢对现在的发展趋势用一个名词、术语概括,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这样的问题,一个挑战。
在很多我所交流的教育工作者、教育家,谈论这个话题的时候,人们经常换另外一个词说它,中文表达的话叫百岁人生。是同一件事,甚至用的数不一样,术语的使用不同,也许会让我们对同一件事情产生不一样的观感,道路是正能量还是负情绪。百岁人生,在座的寿命的期望值要比父母亲这一代要长,很多人很有机会是百岁人生。如果是这样的期望值,大得说会对很多行业现在的样貌、经营方式,行业的基本逻辑产生重要的机遇和挑战,窄一点就是对原来比较熟悉的教育的分阶段进行这样的惯例、模式也产生很多新的思考。
我们比较熟悉的方式对多数人来说,22岁左右完成在校学习的基本流程,后面少部分人进行硕士阶段或者博士阶段的学习。再之后60岁,我们作为功德圆满,之后好多人说希望能够享受人生,就是“余年”,对有些人来说加上身体的问题,不是非常高能量的阶段。现在想想,如果从百岁人生这样的尺度来衡量的话,以6岁—22岁再生在校学习的整块的时间,是不是还行得通。这是一个问题。问题的另外一个角度是,在这个阶段当中是为了22—60岁的工作而学,却很少有为60之后,假设说生活做有效的准备。如果后面从比例的角度来讲的话,从60—100,这个比例是如此之大的话,值不值得我们以专门的我不用在校学习这个说法,但我有成整快时间的有秩序的学习,或者是教育来满足这么长时间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些准备。
我做了拉拉杂杂的分享,关于百岁人生,接下来想说,我们原来对于学生这个概念,比较容易理解,这是在校学习的概念,后来有在职学习,好多人学习在学校,并不住在学校,同样他们也是学生,今天把问题提在这个地方,使用学生和校友截然分开的概念,有没有误导的成分在里面?该不该认为,比赛叫校友,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其实是学生+。学校这个组织是否要为学生+的这一群人提供什么样延续性的服务,包含教育服务还包含更多的发展服务,该做一些什么?
双创环境下,
校园如何“静下来“?
回到清华创新之精神或者之道,来之前,我想清华的说创新,比较别的组织、学校会有什么不同,或者该有什么不同的时候?我想了一个问题,最近一个阶段,校内的领导包括老领导和我们交流的时候问一个问题,杨斌或者别的人,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让我们校园能够静下来,我脑海里面马上浮现出样子,静下来做学问、静下来读书、静下来上进、静下来思考、很好的丰富自己都有可能。
到底什么是静下来“静”的含义?跟创新创业,甚至职业发展,这些的东西放到校园当中的时候,是不是校园因此失静。如果是,创新创业本身和校园想达到的静之间有什么方式协同和调和呢?我是做这样的思考。今天斗胆讨教学长和学弟,想提一个概念,今天谈创新的话,概念是似跟哲学有关的术语,讲价值的时候,经常讲内生价值,有人喜欢踢球,有时候他会遇到一些问题,问你踢得怎么样,或者拿了什么名次,这是问题。我奶奶经常拷问我家族中间第一个上大学的我二叔,打篮球,校队的,我二叔讲,经常会被他妈妈,也就是我奶奶问到一个问题,打这个球有什么用?这里面就有关于内生价值的问题,或者是价值自在的问题,价值不是外显或者计算出来的衡量它,而是体验当中,经历当中价值自在。
今天,想借这个套路说一下我想说的创新价值自在的问题,以此回应校园如何静下来。校园希望的创新本身是在创新中获得乐趣,达到目的,也享受这种过程的这样一种创新。而非随风飘扬。
创业者应该“呆若木鸡”
我想到了原来喜欢分享的庄子的一段话,关于养斗鸡的故事。
有人问庄子,斗鸡被训练的怎么样?成没成?斗鸡中的战斗鸡是否培养出来了?他说还没有。为什么说没呢?说及时而盛气;过了十日,又被问训练怎么样了?庄子回答,没训练好,这只鸡“由应向景”。“由”就是“仍然”,“向景”就是哪有好玩的,哪有新鲜事都跟随。也就是说,一招呼它,就来了,别人说哪好玩,就玩去;40天过去了,庄子称斗鸡养好了。旁人看见斗鸡的状态,进而引申出了这个成语--呆若木鸡。
创新者的状态是什么状态?今天能不能提一个木鸡态,说杨斌鼓励清华创新者呆若木鸡。这其实是追求价值内生、价值自在,而不是以创新最后是否获得了市场的认可,是否变成了新闻中主角,是否获得了财务自由等等这些作为它的衡量。
讲到清华上上辈学者的时候,那时候并不太多学霸,特多学痴的人,学狗,这些人好这口,并不打算以此怎么样,就是好这口。还有人精于此道,还有已此为乐,乐很重要,乐此不疲。想想创新本身,并不是说后面一定要接上创业。要我说的话,创意创新创业这三个字并不是流程论,不是阶段论,创业就是享受,整个创业的状态非常好。木鸡态我想表达的是创新者价值自在,追求内生,这种状态,校园静下来不是个问题。怕的是由应向景。
借这个机会跟学长、学弟一块探讨清华创新之精神,反映出定义、主流担当,追求卓越不做二流在里头,创新之与清华极为重要、关键,但是清华人的创新中间,还是应该有着清华人长久以来的木鸡态,一种寻求价值自在的风范,这可能才是我们精神创新之精神,我们不因大环境、大政策的风,向之变化而变化,我们不做由应向景,但求价值自在。与各位创业者也好,学长还有各位学弟分享,同时也借此机会祝大家鸡年合家幸福,健康成长,谢谢大家!
原文发布时间为:2017-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