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初期多由老教育工作者创办,中国新时期的民办教育被一些人称为“夕阳人办朝阳事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参与">民办学校创办的老教育工作者,虽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但毕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在他们心中有这样一个疑问——
缘起
“高平经验”和一群民办教育思索者
这个话题缘于一群民办教育的热爱者和执著追求者。
湖南有所创办于1993年名叫“高平”的民办学校,曾经很有名、很红火。2002年春,记者曾专程到这所学校采访,在本报发过一篇小通讯《让农村伢儿有书读》。之后,《湖南教育》组织采写了反映举办者周桂林事迹的长篇通讯《“高质量,平民化”的教育追求——记益阳民办高平中学校长周桂林》,该通讯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周桂林和他的“高平”全国闻名。
8年过去了,“高平”发展得如何?
2009年底,当年发现并最先采访周桂林的湖南教育报刊社原社长、刚刚卸任湖南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的唐仲扬,再次与记者陶凤翔采访了周桂林及其已成为“高平”接班人的儿子周曼,了解了“高平”现状,撰写出长篇通讯《“高质量,平民化”教育理念的传播人——记益阳高平教育集团董事长周曼》。文章在《湖南教育》和《湖南民办教育》(内刊)同时发表之前,多年从事教育新闻工作的唐仲扬,给湖南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唐之享写了一封信,谈到采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感到有的民办学校举办者对如何培养好接班人、如何把学校事业延续下去考虑不多”,而“‘高平’老校长周桂林深谋远虑,较早谋划了这件事,并卓有成效”。
曾经在副省长岗位上主管湖南教育近10年的唐之享,立即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个大问题。他认为,教育是一项永恒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努力、去发展,而民办教育的发展,更需要像周桂林培养周曼那样,让自己创办的事业一代一代传承、发展、壮大。分管民办教育的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杨定忠也对文章批示:“高平”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其中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创办人周桂林老校长站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高度,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培养和选拔办学接班人”。
可是在湖南,甚至在全国,像周桂林这样,早准备、早动手、早谋划,及时、费心地培养办学接班人的有几个?记者感觉到,这确实是个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民办教育,其实更准确的界定应该是社会力量办学,包括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等。本文讨论的,仅仅是公民个人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