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网络谋生的人越来越多,而其中,除了各种正当职业之外,一些灰色职业也逐渐被曝光,走进大众视野。
据晨报“网络寄居蟹”系列调查,连日来聚焦网络上各种新的工种,职业差评师敲诈卖家、App“刷榜族”制造着虚假的排行、抽奖达人感叹要输给机器人、微博职业转发师制造虚假“僵尸粉”……有些工种在以前我们闻所未闻,但如今,这片新领域衍生而出的灰色地带正被曝之于众。这些日渐演变成职业的网络行为,被敏锐者捕捉,并被借以致富,但因为缺乏规则,机会主义横行,正在一点点透支着用户的信任。
运营平台须完善规则
很多“网络寄居蟹”都是在规则的边缘游走,并未直接冲撞规则。比如,当下电商对于网络购物的规定,一定程度上较偏袒买家,因此在发生具体纠纷时,中小卖家的申诉和取证,就显得非常弱势,因此差评师才能利用这一漏洞风生水起。而一些微博用户雇佣水军,或者使用软件进行虚假投票、转发、评论,也是利用了微博平台规则上的不完善,从而泛滥成灾。
资深互联网知识产权律师、上海数码互动娱乐专业委员会首席法律顾问周宾卿指出,要从源头上规范网络灰色职业,平台、电商不能坐视不管,他们需要主动审视在发展进程中,制订的规则是否有漏洞,是否与现行法律相抵触。如何去补漏,如何提升而不是劣化用户体验,企业通过规则的调整来解决这些问题,把网络作弊者的赚钱之道堵上,从而提高互联网产品的品牌价值,建立网络的正常秩序。这对平台来说也是迫切的,“杂音”不除,大量流失的用户自然削弱网站的商业价值。
实名注册可威慑网络失信
周宾卿认为,建立在双方信用基础上的契约关系,同样存在于网络虚拟世界。雇佣App“刷榜族”刷下载量和好评;进行虚假微博抽奖,拉动高人气却不兑现;“黑公关”联合删帖公司敲诈商家……这些网络不诚信事件的层出不穷,折射出我国目前网络诚信的总体水平亟待提高。
在周宾卿看来,2010年开始运营的“上海网络社会征信网”,是让“诚信照进网络”的一个不错模式。具有不良行为的网民和不良网站被晒上“曝光台”,相应处罚也公诸于众,甚至在今后还可能影响到他们在现实世界的生活。
上海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张明指出,国内互联网产业在最近十几年发展迅速,也的确产生了许多新兴工种,而相关工种的行业规范制订却相对滞后。倘若条件成熟,实名注册能对不实营销或恶意营销起到威慑和杜绝的作用。
网络灰色职业并不稀奇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博导张志安认为,网络不仅仅是一个平台,它也可被视为一个真实的社会,会不断出现基于社会需求的新兴细分职业。现实生活中,也会有游走在黑与白之间的灰色职业,因此网络灰色职业的存在并不稀奇。
对于互联网,要先提倡一种宽容开放的态度,再给予规范。但像职业差评师、刷榜师这样的网络灰色职业,已经让口碑评价体系趋于混乱和不真实,任其发展泛滥下去,有可能对公众利益造成严重伤害。
如何应对这一现象,张志安认为,第一,要看这些发生在互联网领域的违规者是不是实名,如果其前台ID不是实名的,那么调查取证的过程会很难;第二,更多的要靠平台服务商不断地进行机制的建立和技术的规范,来清除和打击诸如网络水军、“僵尸粉”等网络灰色地带;第三,还有赖于公众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素养,只要用心,用户能够学会如何识别“僵尸粉”,看穿转发营销以及不实推广、恶意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