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今年 3月末,施凯文在接受 36氪 WISE Talk 采访时表示基于国内音乐行业的现状,自己的下一个产品不会在音乐领域。4 个月后,他在 36氪 办公室同我分享了他最新的项目 Blink。 简单来说
今年 3月末,施凯文在接受36氪 WISE Talk 采访时表示基于国内音乐行业的现状,自己的下一个产品不会在音乐领域。4 个月后,他在 36氪办公室同我分享了他最新的项目 Blink。
简单来说,Blink 是一款以 Video Message 为主的熟人 IM 类产品,跟很多新兴聊天工具想要抢陌陌留下的陌生人社交地盘不同,Blink 瞄准的是已经非常成熟且在国内由微信主导的 IM 市场,用施凯文自己的话说是:“我们想切一块微信的蛋糕。”
缘起
“既然做不了自己喜欢的事情,那就做点让自己兴奋的事情!”施凯文说。
他所指的兴奋的事情是“怎样让人们的生活更有意思,做一些能够改变人们基本生活方式的产品”。基于此种想法,决定做一款社交类的产品,而社交类的产品在施凯文看来,最根本的有两点:
以约炮为目的的陌生人社交 熟人的交流工具,即 IM
第一块团队并不敢兴趣,第二点要做的话,在庞大的微信面前,要做到:
微信做不到 微信不可能去做 蛋糕如何去切?
这得从我一个月前写过的一篇《Instagram 和 Snapchat:从“端着”到“活着”》说起,那篇文章曾提到:
Instagram 及 Facebook,甚至很多只要能够留下印记的社交类产品,某种程度上讲,都是一种“虚荣工具”,它们记录的时刻,都是经过修饰、反复琢磨过的。而新兴的 Slingshot、Snapchat 等阅后即焚式的火热,在我看来,也是一种从“端着”到“活着”的转变。
一生之中,有多少照片是值得被保存下来的呢?我猜,值得保存下来的,只是类似 Instagram 上的照片,其他的搞怪自拍,或者纯粹告诉对方你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东西,或者记录下来你看到的有意思,但不太适合公开出来的照片,是更适合的“阅后即焚”的,你不需要保存,但你需要拍张照片,传递信息。Instagram、Facebook 上的信息更端着,而 Slingshot、Snapchat 上的信息,更加随意,更加真实。
Snapchat 的阅后即焚属性,现在已经成为很多产品的基本属性了,而目前大部分的产品都在强调阅后即焚对用户的隐私的保护这一点,并没有强调“阅后即焚”属性将我们从“端着活着”转变成“轻量化的活着”的状态,而后者,在我看来才是 Snapchat 、也是阅后即焚真正能够大热的本质原因。
“我们在做 blink 时就看过这篇文章,它跟 Blink 的理念非常契合,我们希望 Blink 能把从“端着”到“活着”做到极致,将日常生活里大片碎片化、轻量级、无压力的信息交流时间放大,把琐碎生活中的垃圾碎片化信息搬到线上来。” 施凯文说。
微信发展到现在,用于沟通的工具属性越来越强,用于工作场景下的时间也日益增多,使用过程中鲜有所谓的“乐趣”。类似易信、来往等产品,大都也在用户群、音质水平上做文章,并未有本质的差异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做一款能满足年轻人“轻量化”生活状态沟通需求的产品 (简单、易用、快、好玩、无压力),将他们线下的垃圾碎片化信息交流场景搬到线上,或许是个不错的机会。这里垃圾碎片化的信息指没有保存意义,表明真实生活状态,无需经过精心加工,很强调快速、简单、高效的碎片化的信息流,比如给朋友发一张路上遇到的野猫、拍一段在 KTV 里的短视频等。
这种垃圾碎片化的信息,在生活中填充了大块的时间,类似 Blink 这种能承载这类内容,同时在 UI 和 UE 上能做到简单、易用、快、有趣,就会有机会将 IM 一分为二,分为“端着”的 IM 和“轻量化生活方式活着”的 IM 两块,微信满足前者的需求,类 Blink 的产品来满足后者的需求 —— 是为切微信的一块蛋糕。
Blink 目前在内测期间,预计将在下周全平台上线,这里暂不展开细说。施凯文在聊天中提到一点很有意思,他说 IM 的一直在往场景化和速度两个方向演进,从写信、文字、彩信、到更快发送的语音及视频直接聊天,去掉工作属性的交流,用户对速度和场景化的交流需求越来越强烈。在这两方面,Blink 相较以速度著称的 TapTalk,它的优势在于它给了用户简单编辑信息的时间,一来用户可添加语音/涂鸦等有趣的内容,二来可以降低因最求高效而引发的高误操作率;相较 Slingshot,Blink 更强调场景化,你可以基于同一个照片/视频,来同联系人展开讨论,不会有 Slingshot 使用时一来一回始终在追下一个场景的压迫感觉。
Blink 开发时间仅一个月,已于今年 5月底获得创新工场接近 1000万人民币的天使轮投资,团队目前 7人,3人来自 Jing.fm 团队。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发邮件至 Shijiehexin#qq.com 申请内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