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民突破3亿 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日前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从2009年末的60.8%提升至66.2%。手机网民依然构成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

  3G商用助移动网民过3亿

  CNNIC指出了手机网民迅速突破至3亿的原因:一是2010年下半年各大电信运营商推出的包括手机上网资费、终端补贴等方面的各类优惠活动比较密集,这些利好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手机上网行为的普及。二是和3G商用有关。虽然3G是在2009年年初宣布正式商用,但实际上运营商密集推广主要是集中在2009年下半年,这也极大的促进了2010年中国手机网民超高速的增长态势。

  相比较2010年年中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手机网民在各项应用的渗透率上均有所提升,呈现出应用水平不断提升的趋势。手机即时通信仍然是渗透率最高的应用。原因在于,即时通信工具庞大的用户规模以及极高的用户粘性保证了手机即时聊天的需求存在,如移动QQ、MSN、飞信等软件;此外,各手机制造商都将其作为标准软件内置在手机中,从而方便了用户的使用,也提高了用户使用手机即时通信工具的可能。

  此外,手机社交网站的渗透率在2010年上半年增长也较快,达到了35.5%,展现出较好的成长势头。

  手机网民催生新业态

  千万不要以为,只有坐在电脑屏幕才能花钱,如今用手机购物才能勉强算“潮人”,淘宝网副总裁总经理邱昌恒说:“2011年,预计将有超过1亿手机网民使用手机购物平台进行比价、逛、消费,全国的移动购物需求和应用将爆发。”2010年,每天有超过1000万人通过WAP和客户端登录手机淘宝,手机淘宝单日最高访问用户数达到1700万,单日交易峰值达3700万元,手机淘宝全年累积成交金额达到18亿元,预计在2011年将会剧增到100亿元。

  手机报、手机小说、手机视频、手机电视、手机音频等均成为网民频繁使用的业务。其中,娱乐应用依然是移动互联网用户选择的主流。手机音乐保持着较高的应用率。手机电视、手机博客等也正在获得更多手机网民的青睐,活跃用户数量惊人。

  渗透融合实现共赢

  蓬勃发展中也存在瓶颈。在网民未使用上述五大手机媒体的原因中,“担心费用高”和“不知如何定制”成为最大的困扰。

  值得关注的是,根据CNNIC在之前发表的另一份互联网报告显示,不同的职业身份,对上网设备的使用具有很大影响。据统计近4成的手机上网者是体力劳动者。这与手机的普及关系密切,而且电脑价格较高,该人群的上网需求简单,聊天、棋牌等应用都可以在手机上实现。

  整体来看,我国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已有了较好的发展基础,产业各方对新的应用服务模式展开积极探索。

  工信部副部长奚国华表示,“创新是技术发展的原动力。我们在技术上能够提供宽带业务,关键是互联网企业加强开发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各种各样的应用。”CBSi?中国 高级副总裁刘小东同样表示,“将旧有的互联网服务简单的照搬到移动互联网上并不是成功的路径,我们需要更多的思考,如何给他们带来有价值的东西,或者说创造有价值的应用服务,这是我们思考的方向。”显然,满足用户各类需求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

  随着用户沟通方式的多样化、竞争的加剧,以及苹果和Google等IT和互联网企业对移动互联网业务的蚕食,我国运营商不能再用以往的封闭心态和思维主导产业价值链了。运营商现在应该做的,是如何在维护运营商价值链核心地位的前提下,以开放的心态面对竞争,以合作共赢为前提,实现产业价值链成员、甚至不同产业价值链成员之间的互相渗透与融合,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应用和内容,促进自己乃至整个移动通信行业的长远发展。

时间: 2024-07-29 17:51:32

手机网民突破3亿 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的相关文章

CNNIC称中国网民突破1亿 网络正改变着生活

"互联网之父"Vinton G.Cerf博士(右)走访了中国互联网诞生地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他在第一台.CN域名服务器前发出感叹.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中国网民突破1亿(链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日前向本报独家透露,到4月底我国上网用户已经突破1亿,达到1.002亿人.目前,中国网民数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网络改变生活         时至今日,互联网已经如此广泛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今天,每13个中国人就有一个与它亲密接触,互联网正在成为

中国网民规模5.91亿 手机网民4.64亿

中国网民规模与互联网普及率 手机上网网民规模 7月17日上午消息,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今日发布第32次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较2012年底增加43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 手机成新增网民第一来源 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较2012年底增加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提升了2.0个百分点.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在2013年上半年

CNNIC:中国网民规模6.32亿 手机网民5.27亿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今日发布第34次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达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3.4%,相比2013年底上升了2.4个百分点.手机上网比例首超传统PC上网比例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较2013年底增加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13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其中值得关注的是,截至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

CNNIC:我国网民规模5.91亿 手机网民4.64亿

原标题:CNNIC:我国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10385.html">网民规模达5.91亿 手机成增长主要来源 DoNews 7月17日消息 17日,CNNIC发布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2656万人.其中,手机成为网民增长主要来源. 报告显示,2013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稳步提升,网民整体规模达5.91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2656

农村手机网民增长近80%移动互联网商机显现

2009年农村手机上网用户约为7189万人,与2008年相比增长3000多万.手机已成为农村网民上网的主要终端.在手机提供的网络娱乐应用中,农村地区网民的使用率与城镇较为接近.而手机网游这一应用,农村地区甚至高出城镇 ■本报记者 陈焰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近日发布了<2009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农村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0681万人,农村手机上网用户约为7189万人,与2008年相比增

中国网民总数达5.91亿 手机网民4.64亿

日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较2012年底增加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44.1%,较2012年底提升2.0个百分点.30岁以上总占比为46.0%,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手机成新增网民第一来源. 一.网民规模 (一)总体网民规模 截至2013年6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 ,较2012年底提升了2.0

农村手机网民增长近80% 移动互联网商机显现

2009年农村手机上网用户约为7189万人,与2008年相比增长3000多万.手机已成为农村网民上网的主要终端.在手机提供的网络娱乐应用中,农村地区网民的使用率与城镇较为接近.而手机网游这一应用,农村地区甚至高出城镇 ■本报记者:陈焰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近日发布了<2009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农村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0681万人,农村手机上网用户约为7189万人,与2008年相比增

机构称中国网民达4.57亿手机网民过3亿

搜索成为网民利用率最高的服务:网络购物增长最快 [财新网] (记者 鲍有斌)截至2010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一年时间增加7330万,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3.03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19日在北京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较2009年提高5.4个百分点. 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较2009年底增加6930万人.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比例进一步提高,从2009年末60.8%提升至66.2%. 网民使用台

2017中国手机趋势报告:天猫手机客单价2104元,品质时代来临

天猫手机市场客单价达到2104元,大幅上涨,消费者追求更有品质的个性生活. 6月8日,天猫手机平台联合捷孚凯(GfK中国)共同发布<2017年中国手机市场消费趋势洞察报告>,报告基于天猫手机平台购物行为大数据,结合GfK的数据洞察与行业研究能力,对数据进行匿名清理和挖掘,解读手机消费发展趋势. 本次报告发布了五大趋势: 趋势一:手机市场线下线上消费升级同步,品质时代来临 天猫手机市场客单价同比增加704元,上涨至2104元,消费者对于手机产品的需求档次提升到全新高度,消费升级趋势明显,该趋势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