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奇、慰藉、交易...手机两性社交分析

序·不缺朋友,但仍寂寞

午夜时分,晓菲和一群朋友从酒吧出来,各自散去。向前独自走了一小段路后,她停下来打开手机里一款陌生人交友应用,在向她打招呼的人里挑了一个:“你现在能过来请我吃夜宵吗?”十几分钟后,一辆出租车停在路边。

两个人互相晃了晃手机。晓菲上车,消失在夜色里。

身为北漂,晓菲并不缺同事和好友。但和朋友在酒吧狂欢后,她仍然感觉到寂寞。这也是很多中国年轻人的写照——他们拥有现实中的朋友,但仍然热衷于各种形式的网络社交。

在这些期待从小小屏幕里寻找温暖或者温度的年轻人心里,性,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一·爆发:观念开放与移动互联

“如果一个人说他很孤独,那么他是在描述一种状态。如果一个人说他很寂寞,那么他是在描述一种需求。”某位和晓菲一样热衷于午夜社交的女孩如此感慨。

从更专业性的角度看,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六级,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和超自我实现需求。

对于大部分生活在城市里的青年人来说,最基本的两项需求较容易满足,更高层级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仍然有些遥不可及——社交即成为最迫切也最现实的目标。

在大众社交和熟人社交领域,已有的产品足以提供完善的功能和相对牢固的关系链。但这并非是今天人们社交的全部。在传统社交和互联网社交时代,人们对于性的话题更多停留在酒后的荤段子或网络的调侃里。移动互联网的到来,才真正让个体与网络实现了同等自由。

当然,仅有这些远远不够。一种社会化现象的出现,一定是多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科技更多时刻扮演着催化剂的角色。

观念的改变从根本上为两性社交带来了引爆可能。伴随社会与文化的开放,“性需求”不再是难以启齿的话题。《求是》直属杂志《小康》发布的“中国人性健康感受”报告显示,与1994年的40%相比,2012年国人婚前性行为的比例达到了71.4%,而如果单独统计网络上反馈的问卷,这一比例将上升至86.5%——人们已经不再把性等同于婚姻。

中国人婚前性行为比例变迁(数据来自第三方调研)

当“两性社交”不再受到观念的束缚,满足人们需求的工具就自然会出现。从本质上看,几乎所有的沟通工具都可能为两性社交提供帮助,哪怕只是一个电话甚至一封电报。移动互联网只是让两性社交变得更方便、快速——当然, 也伴随着某种程度上的泛滥。

但若只把两性社交的全部功能定义为“性需求”,也有失偏颇。两性之间的社交需求是多样化的,可以是被异性吸引,喜欢,渴望和异性聊天、成为匿名的好朋友……只是其他需求看起来太过正常,反而让两性间的私密社交,被广泛的与“性”关联。

二·心理:猎奇、慰藉、交易与表现欲

尽管不同的两性社交或陌生人社交平台的用户组成不尽一致,但若抛开量化标准,聚焦于定性分析,则活跃于这类平台的用户,大致心理动机可分为四类:

1.隐秘好奇。这部分用户以年轻人为主,包括18岁以下的学生。这部分用户未必有最直接的心理或生理亲近需求,他们进入这一平台,并尝试着与陌生人交流,更多是出于对成年人世界和涉性话题的强烈好奇。

这类用户的粘性相对较差,也不是两性社交圈的核心群体,部分人会在试用后渐渐退出。但由于年轻人群体庞大,智能手机向年轻人的普及速度也正在加快,因此不断会有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

国内社交网络用户年龄分布(数据来自凯度)

2.自我展示。这部分用户同样以年轻人为主,不过年龄阶段会比第一类稍大一些。相比于大众类和熟人类社交圈,陌生人社交和两性社交更方便展示大尺度的图片和真实甚至夸张的语言评价。对于部分女性用户而言,让自己真实或美化后的照片获得更多人的称赞,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心理满足。

这部分用户通常会上传各类风格的个人照片,以及舒适甚至奢侈的生活场景。在炫耀和满足虚荣心的同时,他们也通常会成为其他陌生异性(甚至少数同性)的追逐目标。

3.填补空虚。抱有这种心理的用户对陌生人社交工具的依赖更为强烈。其中单身年轻人表现得更明显——在缺乏足够社会活动的背景下,年轻人对网络社交的需求度不断提升,直至满足情感慰藉和性需求等深度交往。但在一些第三方针对此类用户的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因为寂寞而产生的社交需求,并不仅仅是生活中的单身男女,还包括部分已婚或有固定男女朋友的用户。

这些用户中,或因为爱情生活陷入枯燥或危机而寻求更多的外部刺激,或因为情侣间某一方工作太忙,导致另一方收到冷落。由于存在真实生活关系的羁绊,他们通常会选择使用其他虚拟身份或“小号”介入陌生人两性社交关系链。

4.欲望交易。上述三种用户群体,是基于心理或生理而产生对陌生人两性社交的需求。但在这以外,还有一种以交易为核心的关系链条,潜藏在两性社交平台之中。部分年轻漂亮的用户(男性女性均有),会以美貌、身材等资本示人,以求得高富帅或白富美的青睐,甚至直接把目标定义为“求包养”;而与之相对的,正是另一类年龄稍长的用户,他们出于猎艳等心态,寻找年轻漂亮的异性,以金钱、包养等做为交换。

这类用户通常会对社交对象较为挑剔。但由于陌生人社交本身存在的不确定性,这部分用户群也掺杂了不少的骗子。

三·女性:掌握两性移动社交的更多选择权

很多互联网产品的成功都离不开女性用户或女性话题,社交应用里更是如此。如今拥有十几亿用户的Facebook,最初的雏形即是给学校里的女生照片打分。

曾有人做实验:在同一移动社交平台上分别注册了一男一女两个不同帐号,用男性帐号给30个女性打招呼,一天仅收到2个回复;而女性帐号则在一天时间里收到了近50位男性的招呼。

为什么在社交领域女性会成为主导力量呢?实际上看,男性的“两性社交”需求更为强烈,而且往往外在表现也更加明显。在这一趋势下,社交网络中的男性往往会向女性大献殷勤,而女性则可以在众多男性中选择自己喜欢交流的对象。

基于这一观点,一款社交应用里(不论普通社交还是私密社交),女性用户的数量几乎可以直接决定社交圈的活跃度。而在这一维度上,两性私密社交,甚至表现的更为明显。

但这并不是说,女性缺乏对“两性社交”的需求。只是女性的需求更多体现在希望获得更多男性用户的关注上。为此,女性会希望展示自己最美的一面来获得更多称赞,乃至于在性需求中可以挑选更优秀的对象。

这也是伴随着社交网络的兴盛,图片美化应用得以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工具:两性社交的移动平台进化

前面提到过,本质上说任何一款社交应用有帮助用户解决“性需求”的可能,但对于一个有成长性的社交平台,把“性”作为核心并非长久之计。一些应用为了获取初期用户而强化了两性社交的概念,但在进入良性增长期以后,围绕两性社交的需求将会被分化,更多更常态化的社交需求不断出现。两性社交虽然会被自然稀释,但并不会消失。

从两性需求的工具演进看,最早的网络形态是聊天室。但由于内容难以管理,形式过于单调,这一在线社交形式很快没落。

国内最早被贴上“性需求”标签的社交网站是51.com。其联合创始人张剑福离开51.com后,又发起过简简单单、美丽约等项目,也都很好的利用了男性心理:比如希望看更多女性用户照片、希望更方便的和女性用户聊天——并在这些环节上设置了收费门槛。

不过,在查看相册和聊天等社交环节设置门槛,不利于社交行为的扩展。这类应用也容易陷入单一的“两性需求”种,很难成长为普遍意义的社交平台。

可以作为对比的是陌陌。在陌陌发布前,简简单单在陌生人社交领域已经做的很不错,但随着时间的推演,人们很快便忘记了它,而仅仅记住了陌陌。

陌陌刚发布的时候,因为有很强的地理位置属性,很多人将其定位于两性社交神器。但是陌陌官方从未认可过此类说法。不过从产品形态和功能上看,它的确很好满足了用户“两性社交需求”。除去地理位置信息让线下见面更容易,“定位”带来的另一个优势即“真实性”和“贴近性”,让用户能感觉到对方就在自己身边。

移动终端让两性社交走向了自由化,而定位信息又提升了两性社交的成功几率。

但对于只将目标定在满足两性生理需求的用户来说,陌陌所能提供的帮助,并不如一些更“精于此道”的APP。无论是简简单单、美丽约还是陌陌,社交的发起方多为男性,即男性希望和女性聊天或见面。但在这种关系链中,男性最初并不知道女性是否也这样想,这即增加了社交的难度。另一些社交应用则重点解决了这个问题,比较典型的有国内的某某和国外的Tinder。

这类应用往往借助某个社交平台(微博或者Facebook)获取用户信息,用户可以为自己想见面或者想发生什么的人打上标记,如果对方同样希望见你或者发生些什么,就可以进行互动,社交从此开始。但如果只有一方有兴趣,那就不会有任何提示信息——社交行为也就不会启动。

这种产品设计尽可能的消除了两性社交中的彼此试探阶段,为男女双方节省了时间成本。但由于过于直接化,往往也难于形成更广泛的社交互动。

还有一些社交应用充分利用了移动设备的特点,比如语音社交应用比邻,其官方口号是“只给陌生人打电话”——当然,具体是打给同性还是异性,只有用户自己心里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解决“两性需求”的社交产品都以陌生人社交为主。一方面是我们此前已探讨过的,文化和社会的开放让两性观念更自由化。另一方面,在两性社交中,陌生人似乎更适合这种快餐式的节奏,而且更容易有安全感。

五·警惕:青春、爱情和白日梦

由于有大量的用户通过移动社交产品来解决“两性需求”,因此也有心术不正者在这些平台上守株待兔。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女性“酒托”骗男性钱财,和男性冒充高富帅骗女性感情和身体。

对于用户来说,如何使用一款社交产品是个人自由,但如果经常和陌生人打交道,仍需要多加注意。男神女神未必会无缘无故的约你见面,相册里有豪车的用户,也未必就是身家千万。

当我们认真讨论“性”的时候,我们并不能完全忽视情感。实际上,确实有很多年轻人,寄望于通过社交网络寻找青春和爱情。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大城市生活节奏过快,导致年轻人的社会生活越来越少,真实社交圈越来越窄。当我们没有时间和资源在现实中获得友谊和爱情时,网络就成为了一种救赎式的存在,和寄托。

但越是专注于两性社交甚至性需求的应用中,用户的身体需求往往越是会大于情感需要。而对于社交、爱情、性和网络之间的推演,也许将是一个更为长久的讨论话题。

不去缘木求鱼,也不要“很傻很天真”。清楚自己的付出和所得,合理的使用网络。当“性”已不再是禁忌的时候,对自由最大的保护,就是不要滥用它。

原文发布时间为:2014-05-18

时间: 2024-10-02 04:41:30

猎奇、慰藉、交易...手机两性社交分析的相关文章

浅谈两性社交

[研究结论] 1. "性需求"让两性社交兴起,但是随着应用慢慢变得成熟,又会被其他常规需求所稀释; 2.在社交网络中,一般来说女性有更多的选择权.在涉性交友圈中,猎奇.自我表现.寻求慰藉和欲望交易都是主要内在驱动力; 3. 解决"性需求"的社交产品基本都是以陌生人社交为主,需要小心上当受骗. 序不缺朋友,但仍寂寞 午夜时分,晓菲和一群朋友从酒吧出来,各自散去.向前独自走了一小段路后,她停下来打开手机里一款陌生人交友应用,在向她打招呼的人里挑了一个:"你现在

2016年手机恶意软件演变分析报告(一)

本文讲的是2016年手机恶意软件演变分析报告(一), 2016年的几个数字 在2016年,卡巴斯基实验室检测到以下内容: 8,526,221个恶意安装包 128,886个手机银行木马 261,214个移动勒索软件木马 2016年的演变趋势 使用超级用户权限的恶意程序的流行度有所增长,主要是广告木马. 恶意软件通过Google Play和广告服务进行分发. 出现了绕过Android保护机制的新方法. 手机勒索软件的数量有所增长. 网络犯罪分子活跃于开发手机银行木马. 使用超级用户权限的恶意程序 今

谷歌收购社交分析创业公司SocialGrapple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11日下午消息,据美国科技博客VentureBeat报道,谷歌已经收购了社交分析创业公司SocialGrapple,具体交易条款尚未披露,这表明谷歌希望提升其社交网络Google+的分析追踪能力. 谷歌在几个月前发布了Google+,尽管该社交网络当时成为了诸多媒体的新闻头条,但是要想在规模上赶上Facebook和Twitter还有很长的要走.谷歌可以帮助Google+实现增长的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加深其功能组合和第三方应用.而增加收费分析服务就是谷歌迈出的正确一步,该服务

不甘互联网惨败 三星新推一手机图片社交工具

三星电子的业务长项是硬件,在软件和互联网领域,三星电子毫无建树,在过去几年中,三星频繁关闭不成功的网络产品,由谷歌主导安卓互联网应用和内容生态的建设.不过据外媒报道,三星对于移动互联网服务心未死,最近对外展示了一款正在研发的手机图片社交工具,不过这一产品的竞争前景,令人堪忧. 据美国科技媒体报道,三星电子研发的手机社交工具名为Waffle.和Snapchat等社交工具基本类似,用户可以通过这一工具上传一张自己的照片,该工具将提供一种网格状的用户界面,其他亲朋好友可以在周围增加自己的照片或者其他有

手机拍照社交产品Instagram的热门精选

文章描述:手机拍照社交产品Instagram的热门精选. 周末打算写手机拍照社交,为查资料,仔细看了看Instagram(最近两个月我的活跃度明显降低),大吃一惊,和年初我还活跃那阵子相比变化极大,之前的论点几乎全被推翻. 我之前的论点是这样的:手机拍照社交产品存在两个天然瓶颈. 第一个瓶颈是"信息",即通过手机拍照传递出去的信息.在传统渠道里,常见情形是摸出手机给朋友看,边看边讲,这是我家猫猫狗狗的相片,这是我去xxx玩的时候拍的相片--信息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来传递.否则就算你愿意把手

新浪搜狐网易腾讯iPhone手机微博对比分析

文章描述:新浪搜狐网易腾讯iPhone手机微博对比分析. 一.登陆页(以下图片顺序均为新浪微.腾讯.搜狐.网易) 微博登录界面(新浪.腾讯) 微博登录界面(搜狐.网易) 四款iphone微博客户端从页面上看,只有网易和腾讯的支持记住用户名和密码,实际操作后就会发现,其实大家都是默认记录的.并且新浪微博支持多账户切换,默认记录为最后一个登陆的用户.外观上,除了新浪微博客户端增加了"微博广场"的内容推广对新用户有写引导以外,其他三家基本相同. 新浪微博支持多帐户切换 多贴一张新浪的多账户切

手机“伪社交”正在不知不觉毁掉你

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是拿起手机,刷刷朋友圈看看大家的动态. 然后出门上班,等公交车的时候拿出手机来浏览新闻八卦,坐上公交车还要再玩一把游戏. 上班了,你也不时打开手机,看看有没有错过什么. 中午吃饭等餐的间隙,吃饭的时间,哪怕跟同伴边吃边聊你也忍不住看一眼手机. 下午上班时间,尽管你一直在忙工作,却也总忍不住想去翻翻朋友圈,手机离你远一点,你就觉得没有安全感. 临近下班了,你的心早就飞走了,这时候你收收尾,整理下桌面,终于可以拿起手机了,你刷了刷朋友圈,顺便约个晚饭. 吃完饭躺在沙发上你开始玩手机

2016年手机恶意软件演变分析报告(二)

本文讲的是2016年手机恶意软件演变分析报告(二), 统计 在2016年,手机恶意安装软件包数量大幅增长,达到8,526,221个--是上一年的三倍.作为比较,从2004年到2013年,我们检测到超过一千万个恶意安装软件包;而在2014年,这个数字是近250万个. 从1月初到2016年12月底,卡巴斯基实验室记录了近4000万次的手机恶意软件攻击,并保护了4,018,234个用户的Android设备(2015年为260万). 2016年卡巴斯基实验室解决方案阻止攻击的数量 2016年卡巴斯基实验

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报告:手机上网网民分析

中介交易 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6858.html">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2007年1月23日发布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本次调查显示,中国内地网民总人数已达1.37亿人.以下为手机上网网民分析. 截止2006年12月31日,中国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人数为1700万人,占网民总数的12.4%.尽管这个数量在13700万人的网民总数中所占比例并不是很高,但这个数据有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