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智慧农业在国内推广最基本的运作模型,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温湿度传感器等传感设备,将温湿度、土壤成分等各种环境数据集成后,接入数据库平台。平台经比对,确定哪些数据、条件需要调整,随即激活自动控制系统,或开启大棚补充光照,或自动喷水、施肥。如此,构成一个循环种植体系。
大棚物联网种植中的传感器设备
目前,在国内农业物联网控制技术研究方面,物联网技术主要针对设施农业、水产养殖、畜牧业等精细化农业进行推广,较适合在高附加值的农业领域使用,如花卉、药材种植、苗种培育等。而像水稻等大田作物,环境因素复杂,成本投入大,产出低,物联网技术还难以应用。
以宁波为例,近年来,该市就不少设施农业基地都陆续引入一些物联网技术,用信息化控制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大棚智能控制系统后台监控器屏幕
在该市某果蔬实验示范场大棚,棚内装有温湿度传感器,可与信息采集器相连接。当电脑检测到环境数据变化时,会自动提示启动喷滴灌设备,给作物浇水、施肥。据场长介绍,改造这些智能化大棚,前后花了130多万元,三年用下来,效果不错。以往,需要20个人,耗时10小时浇水施肥,现在只要配一两个人,闸刀一合,四五个小时就搞定。场长算过,该智能化设施四五年能收回成本,从长远看,还算比较划算。
水产养殖中的传感器监控系统设备
与此同时,在宁波智慧农业推广中,也有一些种养殖业主坦言,大投入不一定就有高产出,用好物联网技术着实不容易。
老黄是宁波一家水产养殖场老板,三年前,他耗资100多万元,引进了一套智能水产养殖系统。鱼塘水面上放置有信息集成设备盒,连接监测水温、溶解氧、PH值等传感器。一旦测得数据有异动,老黄在手机上接到报警信息,可通过网络远程操控增氧机等设备,及时处置。
池塘养殖物联网用传感器
老黄说,这套系统设计挺完美,但已停用一年多了。其根本原因在于传感器、控制器耐受不了养殖场高温高湿,以及海水强腐蚀的严酷环境,老是坏掉,测得的数据不准确,加之后续维护费用高昂,最后不得不弃用。
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在农业物联网控制技术研究上,相关硬件设备制造水平还是相对落后。同样的传感器,进口件能用上三四年,比国产的寿命要高一倍以上。此外,像土壤测试传感器,真正要做得好,技术要求非常高,国内鲜有拿得出手的,设备质量瓶颈需要尽早突破。另外,价格和维护成本高,也是物联网农业落地生根的一道坎。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