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眼下“病毒”视频广告被目为新宠,很多人对这一新广告媒介极具期待。但真实情况也许是:大家都中了病毒视频广告的“毒”。解“毒”者来了,他就是Ian SchaferIan。其人的至理名言是:真正好的广告,不用你管,也会成为”病毒”的。他认为对“病毒”广告这种形式不必过分追求,好内容才是广告的精髓.因此,对于那些在YouTube上有数百万浏览量,然而言之无物的视频,他并不感到特别振奋。对于某项从数据上对“病毒” 视频广告予以支持的调研,也提出了质疑。而审美疲劳问题,Ian Schafer也考虑到了。他的预见也许不正确,但其冷静无疑是对头脑发热的广告界的提醒。
在我的公司,我们经常被要求创作“病毒”式广告。而我的回答通常是,“你们真正需要的是好的内容。毕竟,人们乐于分享内容的原因是因为它好,难道不是吗?”
“好”,是个形容词,每个人对它的理解也不一样。但当一个人给另一个人发视频的时候,她肯定是假设那个人对“好”有着相同的理解,并且会象她一样觉得这段视频“好”。
然而,整个国家的">广告代理公司每天都会面对“给我来份病毒广告”这样的指令。问题是,有太多的“病毒”正在传输中。市场很可能已经被我们的试探给整“饱和”了,这会使受众们对我们想真正告知的信息渐趋麻木。
我希望我们能够注意到这样一种令人不安的趋势:在众声合唱的“病毒”进行曲中,我们被那种快乐蒙蔽了。
你怎么看待这段“男人用脸抓眼镜”的视频?(视频播放地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v=-prfAENSh2k)尽管这段视频在YouTube上的浏览量已达数百万。我还是怀疑它是否真能强化品牌印象。
很多研究吹嘘说这些视频确能培育品牌认知或诉求。一份“2006爆炸性媒体研究”称:56%的观看者能够回想起内容中的广告。然而,这不是一个令人信服的数据。如果你曾经做过品牌认知度调查,你就会知道人们在没看见广告的时候说看见了,而在看见广告的时候说没看见,或者根本就对广告忽略。何况,病毒视频太复杂,很难做简单划分。这些内容或精彩或拙劣,任何试图在有效性上把它们归为一类的做法都是徒劳的。
当更多广告主把“病毒”创意列入互动营销创意清单时,我建议取消它。不要把“病毒”理解为一个名词性选项,而要理解为形容词性的“质量”-----能实际满足所有广告(乃至广告技术)要求的质量。电视片段能成为“病毒”、电影胶片能成为“病毒”。专业人士创作的业余胶片能成为“病毒”。但是有着500万浏览量,足可成为“病毒”的视频,如果与品牌没太多联系,它还能算有影响力吗?
广告主和广告代理公司对电视广告的有效性会进行定期调查。可奇怪的是,对于视频广告却未采取同样做法。主要原因也许是视频广告所占预算要低得多。我并不是世界上最热衷于全面广告测试的人;我仍然相信一个伟大营销天才的努力可以抵过一群专业人士。但是,或许我们广告主乃至整个广告行业还是要尽快,而不是拖延,对这些新形式内容做效果分析。
在您下次要为客户开展,或要求您的代理公司制作“病毒”营销活动时,要记得您为什么要进行这件事。要记得为什么一个人愿意与他人分享一段内容。而且作为广告主,还要记得您期望视频对人们发生何种作用。别爱上YouTube的浏览量;甚至这浏览量根本不真实。
“成功”的真正测量方法,是看它能否改变受众们对品牌的感觉。好广告(不管是否是病毒式创意)确实如此。而且,好广告,只要你稍微给它加点力,肯定会成为“病毒”。
附录:
“爆炸媒体”的一份研究指出,超过56%的看过病毒视频的受调者能回忆起其中的广告。鉴于病毒视频流通面的越来越大,病毒视频也许给在线营销人员提供了一个好的销售平台。除了能回忆起视频,本调查还显示:25.7%的人对在线内容中的广告给予了关注。
这听起来象是要怂恿更多的营销者来创造病毒视频?是这样吗?未必。
有调查显示,在网络视频中插广告的做法并不普遍。超过 75%的受调者认为流媒体中的广告会打扰人。超过 60% 的人认为这些广告具备分裂性。
打动受众而又不使他们疏远的一个好方法似乎是:实现视频与广告的无缝过渡,并且精准播放。
还有相关研究表明,到本年度末,用户生成视频量将占整个美国视频流量的47% 。到2010,这一比例会达到55%。但,界时用户生成的视频收入仍然只能占总收入的15%。
(原文首发于:2007年6月15日;特约编译:席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