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游戏评分似乎已经成为玩家是否愿意入正的唯一标准,毕竟如果花了几百大洋买回来一款渣作是一件很难受的事情。说到游戏评分我们就不得不提IGN,IGN作为全球最具有影响力的游戏媒体之一,其评测一直是行业的标杆,他们给出高分和低分带给游戏厂商和玩家的影响,变现成黄金万两也不为过。随着游戏类型增多,IGN面临着低分应该打给谁的纠结命题。
IGN的评分向来一诺千金
设计理念的态度很难统一
我们拿近期争议很大的《教团1886》举例,6.5分的评价怎么看也不像认可的态度。不过仔细阅读每一行文字,这篇评测绝非是新手编辑无脑瞎喷,精湛的语言表达在尽可能的告诉玩家,播片游戏缺少硬气的游戏玩法就是如此不入流。如果这个理论成立,那么追溯播片大潮的《阿修罗之怒》又为何给出7.5分呢。不过从这两款东西方的作品来看,IGN都对6小时的短流程嗤之以鼻。在《阿修罗之怒》中编辑给出的态度是:“仅仅6小时的流程难以称得上优秀,即使它有多么精彩。”
又是一场电影化的原罪
这样的观点,同样让《教团1886》陷入可玩性不高的泥潭,开发商CEO RuWeerasuriya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游戏时长和游戏质量应该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就像电影也是一样。一部电影有三个小时,它就是好电影吗?还真不一定。”面对开发商和媒体的对峙,我试着发出两种质疑,第一,播片游戏难道就是游戏文化的非主流吗。第二,游戏电影化不可以发展成播片游戏吗?
无奈的是,当你试图偏向某一方的时候,你都会找到理由来推翻自己。播片游戏是否应该给予高分就像试图捡起刚烤熟的山芋,谁碰谁烫手。对于我而言,IGN能直言不讳的表态,也总比日本某家媒体充斥大量36分白金殿堂好得多。
打分的评判标准很难界定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忍者龙剑传3》当年是如何被IGN痛批的,3.0分意味着本作远远低于前作的制作水平,着实让整个团队蒙羞。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该作品依旧有着同类游戏难以模仿的制作功底。次年,一款漫画改编的动作游戏《死侍》被IGN以平庸之作给予6.0的低分。我们都很清楚,漫画改编的游戏大多是平庸之作,没有必要过度苛求其品质,所以IGN给了可以无视又不算过分的及格分。如果换个维度讲,拿《忍者龙剑传3》与《死侍》进行对比,3.0分和6.0分是否都存在绝对的合理性?又谁能解释清。
对顶尖游戏的要求往往极为严格
通过这个案例,游戏评分又面临着产品横向对比VS纵向对比的问题。所谓众口难调,游戏评测也同样和游戏产品一样,不管你采用怎么样的架构你都会面临质疑。更悲催的是游戏评测想要复制电影打分机制更是难上加难,因为电影说到底核心宗旨就是在叙事,能否讲一个好故事就是电影灵魂的根本。至于票房怎么样并不影响打分的主观夙愿。但游戏在不同的类型中,都扮演着全新的娱乐艺术。哪怕是有着强大历史地位的RPG,日式和美式早已经在两条轨道上各自奔跑了30多年。
或许你不愿意承认,游戏媒体很难制定一个标准去约束着游戏产品的对与错。解决这样的问题,一般就需要编辑自身的经验去判断了,但你很难保证编辑的直觉往往就是正确的,例如《刺客信条:大革命》游戏发售后口碑持续走低,PSXextreme网站的主编Ben Dutka迫于压力承认自己打9分太不合理而删除文章。
那么如果游戏仅仅发行了第一章节,游戏编辑又如何给予评定呢?显然最近发售的《生化危机:启示录2》还有《奇异人生》就要躺枪了。我们都很清楚,游戏第一章仅仅算个前戏,过早的给出评价,显然有失公平。然而在当今唯快不攻的互联网时代,这第一印象的报道谁又能拱手送人。玩家需要听,媒体自然需要评。
IGN对启示录2抱怨有点矫情
这些诸多问题,就像挡在评测编辑面前的一座大山,不是每次都能安全翻过。
游戏评测真的有必要吗
任何一名评测编辑,都试图用上帝视觉去审视每一款游戏。遗憾的是,这个行业从不诞生上帝。但你不可否认,游戏评测对游戏产业存在积极的推动作用。玩家也同样需要几名上帝来对游戏产品进行评估。它意义就像是游戏产品交流会。我们总能在各家媒体中看到不同,窥视着游戏产品的潮起潮落,一篇有争议的评测,更能引起玩家对游戏需求的进一步解读,这极大的促进开发者对游戏体验的改进。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媒体真的想要让整个行业变得更聪明。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CF那么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