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席宁教授:纳米机器人是国内弯道超车的机会所在 | CCF-GAIR 2017

雷锋网 AI 科技评论按: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
(公众号:雷锋网) 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程承办的 AI 盛会——「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CCF-GAIR),日前于 7.7-7.9
日在深圳召开。CCF-GAIR
为国内外学术、业界专家提供一个广阔交流的平台,既在宏观上把握全球人工智能趋势脉搏,也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在每一个垂直领域的应用实践细节。

在本次 CCF-GAIR 大会的未来医疗专场上,席宁教授做了《Nano Robots for Biomedical Investigations and Drug Discovery》的主题报告。

席宁,香港大学机器人与自动化讲座教授、IEEE
RAS 候任主席,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机器人、制造自动化、微/纳米制造、纳米传感器和设备,以及智能控制与系统等。于 1993 年 12
月在美国密苏里州华盛顿大学的系统科学与数学系获得博士学位。他曾任密歇根州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的大学杰出教授及 John D. Ryder
讲座教授,并于 1997-2015 年兼该大学机器人自动化实验室主任。2011-2013
年时,他暂离密歇根州立大学,于香港城市大学创办机械及生物医学工程学系,担任该系的首任系主任。如今,席教授为香港大学机器人与自动化讲座教授,并担任香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

席教授获奖无数,他在
1995 年 8 月荣获 IEEE / RSJ 智能机器人系统国际会议 (IROS) 的最佳论文奖,也在 1998
年于《柔性自动化技术——日美联合论坛》上荣获最佳论文奖。在 1999 年 5 月,席教授赢得 IEEE
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的青年科学家奖。2007 年时,他除获得 IEEE 自动化科学与工程会刊的最佳论文奖外,还荣获 SPIE
的纳米工程大奖。此外,他更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杰出青年学者奖得主。席教授还拥有 30 多项发明专利。

在 CCF-GAIR 2017 的大会报告中,席教授以生动的案例、翔实的论证阐述了采用自动化手段进行新药开发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从分子和细胞的层面阐述了纳米机器人在生物医学与新药开发的重要作用。在演讲结束后,席宁教授在百忙之中与雷锋网进行了一次对话。

席教授表示,目前医学研究,诊断与治疗的方法已经呈现了新的趋势,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尺度缩小。由于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传统的技术手段已经受到两个方面的挑战,一个是需要在肉眼不可见的环境中观测与操作;另一个是需要在真正的生理环境进行原位研究。

因此,席教授认为机器人技术就在于扩展人这两方面的能力。正如他在演讲中所提及的案例,目前在医学研究的实验室里已经成功采用了纳米机器人技术。那么,怎么把这个技术与临床结合起来?席教授表示,目前有两个领域可能会有突破口。

  • 第一个是诊断。「诊断需要在细胞和分子的尺度上对各种指标进行测量,,这就涉及到我刚才讲的两个方面,尺度小和环境特殊。因此,这项技术可以直接用于其中。」
  • 第二个是个性化治疗,即解决个异性给治疗带来的区别。同样患了癌症,可能不同人也需要不同的治疗手段和个性化的测量方式,也就是所谓的「量体裁衣」。

现在的药物治疗手段是「一药治百人病」,实际上每个人身体状况不同,并没有合适的技术手段把这些差别考虑进去。以席教授在演讲中所提及的淋巴癌为例,同样的一种靶向药物,但不同的人效果不同,如果能够提前预测出药物在对应患者身上的治疗效果,那么临床意义是很大的。

席教授还强调,随着材料的可实现性与技术的发展,这些条件的具备对机器人的应用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进作用。「软体机器人虽然近年才开始火起来,实际上
20 多年前就有对它的研究,但由于制造软体机器人的材料非常昂贵,制作起来难度也很大,因此也局限了它的推广。现在,由于有了 3D
打印及相关的技术,软体机器人才慢慢拓展开来。」但就像席宁教授所说的,并没有一个学科是独立的,以纳米机器人为例,同样需要涉及材料、控制、传感等多个细分领域的内容。实际上,新研究领域的应用与拓展也给国内的机器人技术发展提供了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以席宁教授担任院长的深圳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为例,研究院于
2015
年正式成立,通过引进孔雀团队(海外高层次人才)建立六个研究所,包括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物联网和智能传感器、智能化检测、服务机器人及微纳米机器人与微纳米系统等六个领域。而在微纳米机器人与微纳米系统领域中,除了席教授在演讲中所介绍的新药开发材料的研究,还涉及微纳米制造(传感器)以及生物医药等三个应用方向的研究。

「中国起步比较晚,但在纳米机器人领域是一个新兴的机器人与应用领域,虽然与传统机器人的研究有些关系,但更多的还是把各国拉到相距更近的起跑线上。」中国人口多、需求大,这个特性从另外一个层面又给国内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席教授也相信,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有很好的前景。

本文作者:奕欣

本文转自雷锋网禁止二次转载,原文链接

时间: 2024-08-31 02:08:14

香港大学席宁教授:纳米机器人是国内弯道超车的机会所在 | CCF-GAIR 2017的相关文章

香港大学席宁:谈谈医疗纳米机器人的三大成功案例 | CCF-GAIR 2017

7 月 7 日,由中国计算机协会(CCF)主办,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承办的第二届 CCF-GAIR 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在深圳如期开幕.在大会第三天的医疗机器人专场,机器人领域著名学者香港大学席宁教授,向与会嘉宾进行了主题报告--<用于生物医学和制药的纳米机器人>. 席老师是香港大学机器人与自动化讲席教授.IEEE RAS候任主席,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机器人.制造自动化.微/纳米制造.纳米传感器和设备,以及智能控制与系统等. 纳米机器人的角色 众所周知,医疗有诊断和

AI纳米机器人或将在20年内植入人体,人类拥有超能力还会远吗?

近日,来自IBM Hursley创新中心一位高级发明家John McNamara表示:20年后,AI纳米机器人将会植入人脑或其他身体器官,创造"半机械人".届时,人类将能有超能力,并能用意念控制小工具. McNamara在向英国上议院人工智能委员会(House of L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mmittee)提交证据时表示:科技将会创造新一代的"半机械人类",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人类意念的能力将会迈出很大一步. 他在接受英国<

机器人领域开拓者:斯坦福大学机器人实验室Oussama Khatib教授 | GAIR 2017

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雷锋网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程承办的 AI 盛会 --「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CCF-GAIR),将于 7.7-7.9 日在深圳召开. CCF-GAIR 为国内外学术.业界专家提供一个广阔交流的平台,既在宏观上把握全球人工智能趋势脉搏,也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在每一个垂直领域的应用实践细节. 延续上一次大会的顶级嘉宾阵容,本次 CCF-GAIR 2017 将会迎来更多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行业重磅专家.在未来的一段日子里,雷锋网将陆续放出嘉宾介绍.今天要介绍的是斯坦福

可识别与分拣分子的DNA纳米机器人来了,未来或运输药物至人类血液

近日,著名杂志Science发表一项新的研究,来自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华裔科学家钱璐璐及其团队研发的DNA机器人诞生了.这项具有由DNA制成的微型机器人,具备分拣.搬运分子货物的能力. 钱璐璐的团队研究人员表示,这样的DNA机器人不仅可以对不同荧光分子进行识别.分拣,并可以将目标分子转运到特殊地点"卸货",当多机器人协同工作时,准确率更是接近100%. DNA机器人的发明者钱璐璐表示,"就好像人类把电子机械机器人送到火星等遥远的地方,我们希望有一天可以将DNA机器人送到血液等

DNA链纳米机器人可注入活动物体内执行特殊任务

&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37954.html">nbsp;      [ 科技讯]5月7日消息,据媒体报道,以色列巴伊兰大学研究人员成功地用DNA链造出了一种纳米机器人, 它们能在活动物体内按照编制的程序执行逻辑操作,就像一种纳米机器人计算机.研究人员把这些"机器人"注射到 蟑螂体内,观察它们是怎样 瞄准一个细胞来"工作"的. 生物系统是由一个个"分子零件"组成的集

新颖抗癌游戏《重整使命2:纳米机器人的复仇》发布

僵尸.怪兽.纳粹士兵是很多游戏中主要的邪恶 敌人,现在我们可以向这个列表中再添一员了.<重整使命2:纳米机器人的复仇(Re-Mission2:Nanobot'/s Revenge)>是一款来自HopeLab的在线游戏,旨在帮助年轻的癌症患者与病魔作斗争.重整使命2:纳米机器人的复仇(Re-Mission2:Nanobot'/s Revenge)游戏中玩家可以操作游戏的主角Roxxi--一个勇敢的.全副武装的纳米机器人,在人体各个地方寻找并消灭癌细胞.<Re-Mission 2>系列

国内传感器产有望弯道超车 需先克服四个阻碍

自"十三五"规划发布以来,智慧城市及物联网计划再次将传感器推上了风口浪尖.作为智慧城市的"桥梁"的传感器,产业也迎来了大爆发.市场调查数据表明,当下我国已拥有近1700多家专门从事传感器生产和研究的企业,市场规模预计可达到1200亿.麦肯锡报告指出,到2025年,物联网带来的经济效益将在2.7万亿到6.2万亿美元之间.其中传感器作为数据采集的入口,物联网的"心脏",将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传感器产业正处于由传统型向以微型化.多功能化.数

清华教授:可重构计算芯片将助&quot;中国芯&quot;弯道超车

"可重构计算芯片技术是集成电路领域非常有希望的差异化技术,具有广泛适用性."在中国工程院主办,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共同承办的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上,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所长魏少军教授表示,其团队已经和清华紫光等企业合作,预计在明后年能将可重构计算芯片产品正式推向市场. 魏少军介绍,以专用集成电路为代表的专用计算根据特定的应用来定制电路结构,其执行速度快.功耗小.成本低,却有一个致命缺陷--灵活性和拓展性差.针对不同应用需要设计不同的芯片,设计周期长,投入

香港科技大学杨强教授:AI学术的前沿工作,也要从工业界获得灵感|CCF-GAIR 2017

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 AI 科技评论按:在7月7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雷锋网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承办的第二届 CCF-GAIR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正式召开.今年CCF-GAIR的程序委员会主席.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系主任杨强教授,担任了大会第一天人工智能前沿专场的「AI 学术前沿」主持人.学术前沿 Session 分别由两位优秀的学术界人士进行演讲,一位是 CMU 金出武雄教授,另一位是 UCL 副教授汪军.在该 Session 结束后,雷锋网 AI 科技评论与杨强教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