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前天,百度云首席架构师林仕鼎将离开百度、投身创业的消息流传开来。 技术出身的工程师会想怎么做教育呢?这念头大概是我看到消息时的第一想法。昨天和林仕鼎聊完之后,我发现
前天,百度云首席架构师林仕鼎将离开百度、投身创业的消息流传开来。
“技术出身的工程师会想怎么做教育呢?”这念头大概是我看到消息时的第一想法。昨天和林仕鼎聊完之后,我发现他不仅仅是想用技术提高“教”或“学”某一环节的效率这么简单(虽然现在多数在线教育公司的想法如此),而是想在云端上搭建出一个标准的学校架构,这套架构就像灵魂,输出到线下高墙红砖的实体建筑里,再摆进中小学老师和学生,就能成为一所理想的学校。
那这间云端上的学校会长什么样呢?
首先,它有最基础的地基,就是为学校事务管理和教务管理服务的SaaS,这也是目前所有中小学都迫切需要的东西。因为直到今天,诸如排课、排教室、教学安排、工作流的处理等工作,在中小学校园里很多时候都还是以人工手动方式完成,或是只有简陋的传统软件辅助——以致学校的信息化程度不够,效率也就没法提升。
所以林仕鼎想设计一套云端的SaaS方案,让学校教务、事务的管理、老师的备课出卷、学生的复习考试,都可以通过这个标准化的产品解决,而学校本身不再需要去购买机器和软件。
搭建好标准化的学校工作流程之后,第二步就是生产内里可复制的内容。目前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有两点,一是教育资源不均衡,好老师和资源集中在一线城市、省会城市,偏远地区学生享受到的教育质量每况愈下。二来现在的教育还是“大锅饭”,所有学生都在相同的时间内学习无差别的课程内容,学习能力、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没有办法根据自己的节奏来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所以林仕鼎说,他想把优秀的教师聚合起来,使之生产内容、并可以大规模复制。这当然不是通过简单的视频录播或者直播的方式,而是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学科属性来决定。比如地理这门课不一定需要老师讲授纸上枯燥无味的知识,如果有虚拟现实的技术可以让学生直接看到当地的景观,效果肯定会比死记硬背好很多。因此在内容生产上,林仕鼎想通过PGC+UGC两条途径来走,前者是自己组建一个包含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等人才的团队,进行内容研发,后者则是让各校使用他们SaaS的老师,借助SaaS生产自己的优质内容。最后团队只需要做筛选和整合的工作,把质量最高的内容挑选出来,形成覆盖各个学科的标准化内容。
当有了管理框架和内容之后,云端学校的骨架和血肉就基本成型,可以放到意愿高的学校去试点,如果验证这个方案可行,就可向外复制,由他们来提供管理和教学系统,教学内容,甚至是学校硬件的配备方案,线下的实体学校只需要有场地、有老师,就可以采用这套方法来运转学校。
说完构想,拉回现实,这么庞大的计划可不可行?把自己的系统真正做进中小学校园、课堂,会在现实中面临什么样的阻力?技术究竟可以在什么程度上帮到教育?我又把自己疑虑的几个点告诉林仕鼎,下面是他的回答(以对话形式呈现):
36氪:做教育创业的人都知道,要进入学校和课堂,这点是很难实现的,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在线教育公司只能做外围的题库、答疑等辅助性产品,你们又怎么来做到这一点?
林:我觉得很幸运的是,体制内很多有识之士在推动做这样的事情。比如在教育界里面,很多人有他的想法,关于未来的教育怎么做、课程该怎么开展。他们的问题在于没有真正可行的IT方面的技术对教育进行支持。比如要做到个性化学习,他们没有大数据分析的技术,有些远程、线上跟线下配合的学习,得有虚拟现实的技术、图像、视频、语音的技术结合才可能配合完成。
北京十一学校的李校长现在是我们教育咨询委员会的专家,他在自己的学校里面做了很多的尝试,有时间你可以去看看。当时我就是恰好认识他,和他聊了很多,本来我是没有做基础教育的打算的,认识他之后才觉得教育方面真的更需要我们来做。
36氪:你之前是技术出身,现在转做教育,但我之前有听过一个观点说:在教育领域,你有100%的技术,可能只能发挥出10%,因为这就是一个很封闭很缓慢的行业。这个观点你认同吗?
林:完全不是这样的。比如我刚刚说到的虚拟现实,就可以让学生看到他们平常去不了的地方,还有语音识别技术,如果可以很好地识别,就可以为口语打分。再比如文字扫描识别,现在就有可以把纸质的卷子扫描,然后直接改卷、评分的技术,只是还没有很成熟。
所以教育才是需要各种前沿技术的领域,并且现在很多学校都有意愿来尝试,他们的困境就是缺乏技术的解决方案。还有像以前的话,学校购买那些辅助软件,他们又没有办法完全弄懂,还需要有人维护,现在我们把这些东西云端化之后,学习就不需要负责维护了,运维我们来做就行。
36氪:如果按照你的设想,以后学校的灵魂都在云端上,线下学校只做实体承载物,那学校里还需要老师吗?
林:老师是不可替代的,就像今天你要和我面对面聊一样,我说出来的信息可能只有20%被接受,其他还要靠肢体语言和动作来传递。老师也是一样,他们在身边就可以解答你的疑惑,同时还是心理上和情感上的一种安慰。还有同学的氛围也是不可能取代的,需要有人和你一起读书一起成长。我不认同现在很多人说在线教育要取代学校的观点,你不可能都是自己一个人面对着冷冰冰的屏幕学习,对成人来说或许可以,但对K12这块更小的孩子来说则不行。所以实体学校、老师、同学都是有价值的,所以我才会说要真正做进学校里面去,而不是替代的关系。
现在很多MOOC、在线教育的想法都太初级了,那样的方式只适合目的性很强的技能类培训,我觉得做教育不能因为一个热潮大家做什么你也去做什么,而是要从教育的本源出发,去满足教育的特点和需求。
36氪:咦,那你自己现在有孩子吗?
林:有,我有一个四岁大的女儿。
36氪:你可以说说为什么决定离开百度创业吗?
林:因为我自己肯定是要创业的,那就是方向的问题,之前有考虑过电商、金融、教育和医疗,每个方面都找一些团队来聊过,比如电商考虑的是C2B的方向,收集散落在各处的小需求,然后让商家来满足用户。后来认识了李校长,还是觉得更自己应该来做教育。
这两年我在北航也讲过研究生课,我自己也有想过要怎么改进课堂,但我深深知道要靠自己来改进的困难太多了,比如我想把课程的质量提升上去的话,我需要有平台、有团队的支持,这都是老师个人很难做到的。
36氪:嗯,所以现在你希望的是用这套的方案来优化。那你现在对自己要做的这件事有什么预期么?觉得难点是否可以被克服?
林:肯定有很多困难的地方,比如我想的是这样,但实际能不能做到这样不一定。所以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一起来做这件事,包括我们现在也在找融资,如果没有融资的话,看看能不能靠自己的盈利能力(SaaS收费)来活到今年年底,再慢慢地走下去。
我预计这件事要做成,至少要十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