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住信息裸奔 该从何处发力

保护意识差,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

管住信息裸奔 该从何处发力

核心阅读

移动互联网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巨大便捷的同时,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也日渐凸显。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的量刑标准;最高检发布典型案例,切实提高公众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社会危害性的认识。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再度引发关注。

日常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经历:刚预定了一套房子,各种装修公司和私人贷款的推销电话就接踵而至;网上订购完机票,旅店预定、接送乘机等服务信息就纷至沓来;一些APP如同安装了“千里眼”,竟能准确定位和区分家庭和单位地址……这些骚扰仅是“初级危害”,个人信息的泄露更为电信诈骗等活动提供了犯罪土壤。

社交网络不加区分“晒”个人信息,给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

据有关媒体报道,财务工作者肖女士就曾接到自称是其老板的QQ好友申请,对方与老板的常用QQ头像、状态、个性签名等一模一样,就连聊天语气和说出的基本信息也与老板毫无二致,肖女士信以为真并按对方要求汇款数十万到其指定账户。经调查,原来肖女士的老板总是将个人喜好和日常活动等“晒”到QQ上,犯罪分子轻易搜集信息后便模仿肖女士老板行骗得手。

“很多时候个人隐私泄露,其实源于自身保护意识差。” 在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安全工程学院教授蒋兴浩看来,过度的网络社交就是典型例子:有的人动辄将各种个人信息不加区分地“晒”到QQ、微博和微信等社交网络,不法分子不仅可轻松获取,还能将其拼凑、整合成“精准用户画像”以进行不法活动。

“鉴于个人信息泄露的复杂性和隐匿性,把希望主要寄托在通过法律进行事后打击和治理,并不是长久之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校长、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林维认为,个人信息侵害行为的发现和查处难度明显大于传统犯罪,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

最高检近期发布了侵犯个人信息安全的典型案例。2015年6月,被告人张某某委托他人针对“魅力惠”购物网站漏洞,编制批量扒取数据的恶意程序,在未经网站授权的情况下,进入该网站后台管理系统,从中非法获取客户的姓名、手机号、住址等信息12503条,通过QQ等平台将上述客户信息分数次卖给被告人姚某某,获利人民币5359元。

蒋兴浩建议,企业应提前建立一整套信息安全管理程序,例如应用更好的加密软件、强化日常系统升级维护等;此外,鉴于企业“内鬼”泄露信息的情况日益多发,可考虑采取不定期考核评估、工作人员交叉负责、访问权限分级管理等举措加以防范。

立法、执法多管齐下,加大对侵犯个人信息安全犯罪打击力度

将于6月1日施行的网络安全法,不仅首次从法律层面确立了一般意义上的“个人信息”概念,明确了公开收集、使用的规则,还规定了公民在个人信息被使用过程中享有知情权、删除权、更正权……这为进行更加系统化的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民法典的编纂过程中,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理念同样得以凸显。民法总则第111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民法总则不仅明确将‘个人信息’作为重点民事权益加以保护,还让保护贯穿于‘收集、利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出售’各环节,在此基础上,刑法等其他法律、法规也可从不同角度织就更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网’。”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孙宪忠认为。

近日,两高出台司法解释,针对刑法第253条规定的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明确了“公民个人信息”的范围和相关量刑标准,并通过严惩“内鬼”、节制“人肉”搜索、明确设立网站和通讯群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定性等新举措,降低入罪门槛、扩大惩罚范围,切实提升刑法对侵犯个人信息安全犯罪的打击和惩戒力度。

与此同时,执法和司法机关也全面发力,严厉查处侵犯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据统计,2016年全国公安机关共侦办各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1886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261名,查获各类公民个人信息超过300亿条;2015年11月至2016年12月,全国法院新收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495件,审结464件,生效判决人数697人。

完善个人信息使用标准,政府、行业、个人要形成保护合力

今年3月,快递行业内企业自发组织的快递实名制信息安全联盟成立。全国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达瓦认为,“这一举措一方面能够帮助物流公司按国家制度法规进行实名制实践;另一方面,通过隐私电子面单技术帮助电商企业对用户个人信息进行有效保护。”

林维建议,除了行业自律,相关行业监管部门应尽快出台部门规章、规范,并细化个人信息搜集、使用、披露等方面的具体标准,助推形成健全的业内“他律”机制。

在林维看来,频频发生的个人信息泄露事件,有不少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比如金融、电信、交通和物流快递等线下渠道。因此,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还需线上与线下各环节、多领域综合施治。

多位专家认为,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应将其置于现行法律的规范和保护体系中,通过强化公民自我防范意识和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加强事前防范;同时强化行政、司法部门的执法和监管,完善事后惩戒机制,最终形成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合力。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时间: 2024-09-17 08:39:21

管住信息裸奔 该从何处发力的相关文章

防诈骗严防个人信息"裸奔" 八种行为易泄露个人信息

犯罪活动呈公司化 去年6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由公安部.工信部.中国人民银行等23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有关专项行动也随即展开.但我国电信诈骗犯罪形势依然严峻.在今年8月19日召开的打击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通报会上,公安部刑侦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我国电信诈骗发案59.9万起,造成经济损失约200亿元:仅2016年上半年,电信诈骗发案就达28.7万起,造成损失80余亿元. 据了解,目前我国电信诈骗主要分为境内和境外两类,其中境内犯罪活动具有明显的地域

索尼影业遭员工集体诉讼:要公司对信息裸奔负责

索尼影业遭员工集体诉讼:要公司对信息裸奔负责12月17日消息,据路透社报道,索尼影业公司日前遭到两名自称公司前员工的人发起的集体诉讼.这两名诉讼人代表公司前员工和现有员工的利益,指控索尼影业未能尽到保护员工的社保账号.医疗记录.工资等私密信息的责任.周一,这项集体诉讼在洛杉矶美国联邦法庭提起,他们指称索尼影业公司没能保护其计算机网络和阻止黑客入侵.原告要求索尼影业公司就其损失作出赔偿,并要求索尼影业采取措施,保护员工的个人信息安全,如提供信贷监控服务.身份盗窃保险及其他辅助性服务. 原告方律师称

远离个人信息裸奔伤害

我们喜欢把日常活动和个人喜好"晒"出来的习惯,正成为不法分子为你"画像"的最佳素材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刚刚订购了一套房子,就收到装修公司的电话推销:刚买了汽车,就被询问是否需要汽车保险:节假日临近,各类商品广告接踵而至-- 如果只是被骚扰一下也就罢了,一旦这些信息与公民的经济财产安全挂钩就不得不令人细思恐极了.进入新年,大家在保护好人身财产安全的同时,也不要忘了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信息都去哪儿了 信息时代,我们不可避免地要提交各种身份信息.银行开户需要身份认证

个人信息“裸奔”?超七成网民遭泄露

近日,山东临沂准大学生徐玉玉被骗光学费郁结而死的事件引发了全民关注.犯罪分子精确获取徐玉玉的个人信息是案件的关键. 实际上,公民个人信息已经进入了危机时代.缺乏立法的有效调整,公民的个人信息时刻处于"裸奔"之中.何种个人信息被泄露? 近年来,我国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日益遭遇挑战.6.88亿网民个人信息安全的危机成为我国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注脚. 中国互联网协会在2016年6月发布了<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对网民个人信息安全的形势做了全面的梳理.身份信息.网上活动

信息 “裸奔”:2016 年网民人均被泄八条个人信息

报告显示,2016年发现的网站漏洞,可泄露个人信息60.5亿条:实名制信息和上网行为记录的泄露,比想象的还要多 骗子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你实施精准诈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骗子详细掌握了你的个人信息.最新研究显示,有大量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是由于网站存在安全漏洞导致. 3月30日,补天漏洞响应平台(下称补天平台)在补天白帽大会上发布<2016年网站泄露个人信息形势分析报告>(下称<报告>)披露,2016年发现的网站漏洞可能导致超过60亿条个人信息泄露. 单个漏洞最多泄露个人信息超5亿条 20

《网络安全法》为信息“裸奔”穿上盔甲

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部网络安全法,保护个人信息是其重要内容.(6月2日 人民日报)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个人信息的经济价值及其重要性不断得到重视,然而个人信息泄露的程度令人堪忧,如同"赤身裸体"走在大街上,问题的严重性更是令人头皮发麻,轻则骚扰不断,重则遭受诈骗蒙受损失.因而<网络安全法>的出台犹如为"裸奔"的信息穿上柔软而坚定的盔甲,护佑个人信息的安全. 个人信息泄露主要源自黑客攻

个人信息为何到处“裸奔”?

广东警方缴获一批破解了运营商电话卡实名登记系统的"黑卡".南方日报记者 郭智军 摄 一个月后,当再谈起"苏经理"的那几通电话,张馨(化名)轻拍着自己的胸口依然直冒冷汗,至今也想不明白,那个假冒的"苏经理"怎么会对她的信息了如指掌?如果不是真的苏经理及时现身,张馨很可能已按照"苏经理"的指示,一步一步地把自己的钱拱手转给别人. 这是一起典型的"精准诈骗",诈骗分子利用"满天飞"的个人信息,

互联网信息裸奔时代 安全诉求将由幕后走向前台

 过去一年系列的信息泄露事件,让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一再拨动大众的神经.进入新年,信息裸奔形势依然严峻.近日发布的<2016年中国网站安全漏洞形势分析报告>披露,在补天平台收录的漏洞中,除了2015年的1400余个可造成个人信息泄露的漏洞外,2016年又新收录了300余个漏洞,总共约可泄露个人信息上百亿条. 窃密无所不在,保密通讯需求井喷 2016年互联网信息泄露事件层出不穷,最让人关注的是南都报道的个人信息交易产业链事件.记者花700元就能买到同事10项信息,包括开房记录.名下资产.乘坐航班.上

大数据时代,人人都在“裸奔”

"我叫×××,我是第×××位为灾区祈福的人"-最近,你的微信朋友圈有被这条信息"刷屏"吗? 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这条信息迅速在微信朋友圈中多次转发,短短几天数以千万计.然而随后情况急转直下:包括一些地区政府部门在内的机构和个人纷纷辟谣,称当接收者转发该信息,输入个人情况后,就会被网络以抓取数据包的形式套取身份.手机.微信和居住位置等个人信息. 可随后这一"辟谣"消息再次"被辟谣",腾讯及部分专业人士称,该链接和页面并不存在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