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把各类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虚拟化、服务化,构成服务云池,之后企业通过终端和网络接入到所构成的服务云池中,就能随时按需获取想要的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以此来服务于自己的制造流程。不仅如此,那些中小制造企业也不用再担心软硬资源和技术经验积累不足,想制造什么产品都能在“制造云”里找到支持,制造业将因此整体步入个性化、智慧化的制造阶段,实现革命性的跨越发展。这些虽然只是初步设想,但绝对不是凭空想象,而且他已经在慢慢变为现实。
两年前的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出现了“工业4.0”,也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概念。其主要内涵包括:未来,“工业4.0”将首先从两个方向展开,一是“智慧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德国政府为此投入两亿欧元,欲借助推进“工业4.0”,在新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而在此之前的2010年8月,欧盟已经启动了“制造云(ManuCloud)”项目,目的是在一套软件即服务(SaaS)IT系统的支持下,实现生产网络层和工厂、流程层的柔性化,为用户提供按需配置的制造能力服务。2013年7月,该项目一期通过验收,项目二期也已立项,将在光伏、有机照明、汽车等产业推广应用。
但事实上,中国比欧洲出手更早,2009年,中国工程院李伯虎院士带领的研究小组便率先提出了“云制造”的理念。开始探索如何在制造业中将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与已有的信息化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以提高我国制造企业竞争能力的问题。目前,从科研层面言,“云制造”研究团队以制造中的“设计”与“仿真”为突破口,已逐步取得一系列学术成果。同时,也有一些企业和城市在参与或者引入“云制造”模式,期待尽快找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让“云制造”实现大规模落地,让这种新型的智慧制造模式为“中国制造”服务。
制造业升级时不我待
微笑曲线是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于1992年提出的著名商业理论,指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设计和销售,而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令人尴尬的是,尽管“中国制造”名头响亮,但目前我国许多制造企业都处于微笑曲线的最下端,干着最苦最累的活,挣着少得可怜的血汗钱。
全球战略预测智库Stratfor公司在最新发布的报告中指出,“凭借低工资征服全球市场的中国发展时代正在终结”,因为如今出现了其他工资更低并在制造方面具备有利条件的国家,例如包括印度、越南、肯尼亚等,它们都在挑战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无论这一判断是否危言耸听,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压力越来越大却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中国制造业长期依赖高投入、高消耗,发展不尽合理,还同时还存在核心技术缺失、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深层次矛盾。”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周子学表示,中国制造业必须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内生增长的基础上,提高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当下正是攻坚时期。
持续的创新能力不足是中国企业普遍的缺陷,中国制造要想从价值链低端走向中高端,就必须培育新型制造模式和手段。“这主要得靠满足制造企业最短的上市时间(Time)、最好的质量(Quality)、最低的成本(Cost)、最优的服务(Service)、最清洁的环境(Environment)和基于知识(Knowledge)的创新,即TQCSEK竞争的需求来实现。”李伯虎说,未来5~10年,中国制造业发展要攻克的就是这些具体难题,一切将围绕着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展开。
而从外部环境看,寻求更先进的制造模式是国际制造行业的大趋势。一位德国电子类企业的高管透露,为了“工业4.0”的目标,德国正在努力设计未来工业生产中的自动化结构,以开发能够完全适应生产的设备,这种适应性将使德国企业面对客户的需求变化时,能迅速、轻松地做出响应,并保证其生产具有竞争力,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制造企业的所有元器件将来可通过网络联接在一起,彼此相互沟通,而企业将不再自上而下地控制生产,信息会沿着原材料传递,指示必要的生产步骤,从而确保最终产品满足客户的特定需求。这种生产制造的灵活程度无疑代表着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预示全球制造行业将迎来技术升级的激烈竞争。
显然,在传统制造强国加码制造业升级的氛围下,中国制造更需快马加鞭,迎头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