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启示录之十四:P2P下载

&">nbsp;      P2P下载,建立在互联网最本真的理念P2P之上。所谓P2P,Person to Person,最好的解释就是大仲马《三个火枪手》中著名的那句话:One for All,All for One(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互联网不是诞生于服务器对客户端架构的,而是客户端对客户端。美国人当时非常担心苏联如果击溃了中央情报系统,整个军事系统该如何办。后来他们想出来让每个支点上的情报系统在必要的时刻可以成为中央情报中心的架构,即我们今天所谓的网络:network。解决群龙无首的最好方案就是让所有的龙都有个首,这是互联网的本义。

但互联网之后的道路,却是开始向服务器对客户端的架构发展。一台中心服务器提供信息,诸多客户端环绕四周。下载这个应用同样如此:服务器上存在一个 100M的文件(也许是一个游戏?),所有的客户端(用户电脑)都和这台服务器以某种协议(http或者ftp)相连,获取该服务器上的一个拷贝。在这种模式下,我们可以视下载为一次拷贝过程。

如果只有10台客户端电脑,这种下载问题是不大的。但如果是一个极热门的文件,有10万台客户端电脑连了上来,可以想见对服务器以及带宽构成了多大的压力。所以,在P2P下载出现之前,下载的人越多,自然下载的速度就越慢。这个道理很普通,人人明白。

Here comes the P2P!

这是一种全新的传输协议。同前面的下载模式不同(需要高性能服务器和高带宽资源),这种传输协议使得信息发布者利用普通的客户端电脑就能迅速有效地把发布的资源传向其他的使用者(术语叫peer,所以p2p下载又称为peer to peer)。

信息发布者制作一个很小的文件,这个文件通常被叫做“种子”(torrent)。种子文件里提供数据分块和校验信息以及tracker服务器地址等内容。数据分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假设那个100M的文件被分成100块,每个块的大小为1M,那么下载者B从发布者A那里每下载完1M,就同时进行了1M的上传供下载者C下载。在这样一个模式下,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个下载者都有可能成为其他下载者的上传者,而任何一个上传者也同样拥有下载的权利。更进一步的是,在网络中弥漫的不是100M的文件,而是1M的块状文件。所以,P2P下载有“下载者越多下载速度越快”的美誉。

除了上述BT下载流派外,P2P下载还催生了一个叫“Napster”的mp3共享工具。不过,Napster利用它自己的中心服务器来把两个点连接起来从而造成了它的致命弱点:最后被判侵犯版权而彻底没落。但之后的电驴(也有叫电骡的)则跨越了这个技术上的缺陷,电驴有无数个这样的服务器——即客户端电脑。这样的充当服务器的用户们仅需要运行一个小小的程序并共享出他们几KB的因特网连接,就可以为成百上千甚至更多的其它用户服务。

和BT不同的是,电驴会对使用者按照上传下载比率以及登陆顺序进行综合排序进行资源交换。有一些人使用电驴的变种:不上传仅下载,被称为”吸血骡“。

网上有传言,使用BT下载会损伤自己的硬盘,而使用电驴则不会。这个传言事实上没有被最后证实,但有理由相信很多人深信不疑:毕竟使用BT的时候,硬盘转动的声音会极响。

我始终认为P2P下载是某种意义上的互联网本真精神的回归:所有的客户端电脑都是服务器。但这个下载模式遭到如下两个方面的攻击:

一、盗版问题。传统行业,特别是唱片行业,对P2P下载的攻击尤甚。因为如果我有一张唱片,通过P2P方式的发布出去,显然再掏钱购买的人就少了。但法学教授莱斯格争辩说,在现实生活中,将唱片借给朋友也是很常见的事情。我不禁想起,当年电影电视工业深怕录像机造成大量节目私自刻录而硬是将这项技术尘封近百年的历史,到头来,它们发现,录像机是催生了他们的衍生产品:可以出售录像带了。到了今天,DVD可是一项大买卖。

二、网路问题。电信基础服务商从来没停止过对BT传输对网速带来负担的抱怨。据说,BT传输已经占到网上所有数据传输的70%以上。电信服务商想尽了办法来封杀BT,但后者也在不断完善自己的技术躲避(不是改良)服务商的封杀。

时间: 2024-10-24 16:09:44

新媒体启示录之十四:P2P下载的相关文章

新媒体启示录之十九:手机

有些读者可能以为在这个系列里,我在探讨web2.0,但事实上不是.web2.0的概念里其实并没有bbs.搜索之类的东西.我也不是在探讨网络媒体,因为内容门户我认为谈不上是什么新媒体.更重要的一点是,我认为从商业角度而言,最有希望的不是internet上的诸多网站,而是手机. 仅仅一个事实就可以说明这个论点了:中国的网络人口大致在1.5-1.6亿之间,而中国的手机用户,已经超过了5个亿.而且,电脑再怎么随身携带,都不如手机的携带性.从电视直销广告的一个侧面我们可以了解到手机对于一个人有多重要:很多

新媒体启示录之十八:图片站

新兴的图片站点和早已存在的图片站(图库)不同的是,这些站点几乎所有的图片来源于用户.非常符合新媒体的定义. 拜数码相机和拍照手机的普及所赐,这类站点的个数也非常之多.海外的翘楚当属Flickr,这家后来被雅虎以3500万美元收购的图片站点.国内则有又拍.巴巴变.mofile(严格意义上说,这是一家以网络硬盘起家的站点,图片不过是它的子站应用之一罢了)等称雄. 与视频类网站相较,图片类网站的版权争议则少些,毕竟拍照不是什么难事,也的确有很多用户在上传自己亲手拍摄的照片.这是一个http://www

新媒体启示录之十二:外一篇之插播

&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37954.html">nbsp;      我中断了关于新媒体的诸形式介绍,这里插播一篇我的一些感悟. 人类自打有大众传媒以来,关于媒介的"效果"问题始终没有停止过争论.从完全有效(魔弹论)到有限效果到今天的强效果,论战还在继续.当然,效果本身两个字就有诸多定义,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 传播效果研究史是很有趣的.早期人们认为媒介非常有效的动因是因为媒介是一种恐怖的力量,极易被恶势力

新媒体启示录之十五:视(音)频

本篇主要谈视频(流媒体),最后会顺带提一下音频. 视频,也就是通过网络看视频节目,本来不是什么新鲜事.不过由于网络速度的关系,大容量的视频节目始终是应该被下载后观看的. 曾经有一段时间,Flash非常之火爆,网上称呼这群人为"闪客".我相信,这两个字的出现,应该早于"博客".制作Flash的确有一些公认的高人,比如"小小",一个用火柴棒式的图形就能勾勒出复杂武打动作的Flash制作高手. 但Flash的制作,毕竟是一门手艺活,不是很多人都能做出漂

新媒体启示录之二十:网络书签

"书签"服务,标杆网站是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17932.html">美味书签.这个网站的域名极有创意:将delicious(美味)拆开做了一个域名.这估计是全球最大的书签网站了(也有消息称Google Bookmarks的市场份额超过了这个站点). 基本上,大多数上网者都有使用过"收藏夹"的经历,也就是收藏一些常去的网站,以省得每次都要敲击域名之苦.不过,收藏夹的使用有两个特点:其一,通常只

新媒体启示录之四:传受关系

对于任何一种媒体而言,对传受关系的观察研究不是第一位的,也是第二位的.我更进一步地认为,在经典的施拉姆SMCR传播模型图中,比那些模块更重要的是,模块之间的联线与箭头指向. 在传统媒体的架构里,传者和受者是壁垒分明的两个部分.前一部分由专业的记者.编辑.评论员等文化媒介人(所谓掌握话语权的精英分子)组成,后一部分则被称之为大众.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眼里,大众不是需要被鄙视的,就是需要去值得同情和救赎的. 传者和受者的互动不是没有,而是很少.网络的诞生,使得互动前所未有的增加.不过,传者依然是传者,受

新媒体启示录之十七:点评类

中介交易 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6858.html">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在众多的新媒体应用中,点评类网站是难得的一种垂直类应用:分行业. 大多数的新媒体都有一种面向八到八十所有人的感觉,这一特性导致某种应用会广范围地被大众所注意和介入,但同样也带来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受众聚焦不够.这个问题直接影响到商业拓展.事实上,大多数广告客户都难以接受一个媒体是覆盖八到八十的所有人群的(除非你实在大得任何人都承认你够大). 点

新媒体启示录之二十五:blogosphere

Blogosphere是Blogmedia的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6453.html">升级版本.如果说Blogmedia是媒体的话,那么Blogosphere就是社会.研究前者可以用传播学,但研究后者,就得从传播学的母学科社会学寻求灵感. Blogmedia是很好翻译的,叫"博客媒体",也很容易理解:利用blog的日志做一个聚合媒体.但Blogosphere却很难用"博客领域"."

新媒体社会化营销的四个要点

中介交易 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Marketing不一定都是用钱解决的,虽然说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首先搞清楚万般营销产品在先,我把它理解为内功. 1 产品服务 占40% 这个产品是狭义的产品. 电子商务做为传统行业的补充,更多的时候只是一种营销的手段,对线下渠道的一个补充. 传统市场推广的要素比如针对用户群.产品线.品牌的塑造.物流.仓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等一系列的在传统品牌身上所体现的都需要在这个环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这部分是给决定消费者是否会口碑传播你的重要因素.比如新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