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伟也谈项目管理,如何管理“人”

  我们常说工作中应该“对事不对人”,但事都是人做的,不同的人做相同的事效果可能相去甚远,再好的业务如果用错了人也会全盘皆输。正所谓“事在人为”嘛,识人、用人、聚人是一个团队管理者获得成功的基础。

  先说怎么认识人

   人格矩阵法。即所谓的Topk技术,Topk就是由:tiger、owl、peacock 与 koala 4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组成,即把人的人格类型总结为老虎、猫头鹰、孔雀与考拉这4种动物的行为智慧:

  • 老虎-此类人表现为:做事结果导向明显(不在乎过程),野心勃勃,自信,喜欢指挥他人,有紧迫感。抗压能力强,也喜欢给他人压力。意志坚强,为达成目标不惜代价。对此类人适合以命令的方式下达任务。其对任务的执行力也较强。此类人看重结果和效率。老板、老总一般属于此类。对老虎型下属应该:直接命令,压效率。给予明确且较高的目标、授权。但是需要帮助其协调人际关系。对老虎型上司应该:开门见山的汇报,先讲结果,注意效率。
  • 猫头鹰-喜欢思考,谨慎细心。表现稳定,拘谨犹豫,追求完美,行动力稍差。感情不外露,内心可能斤斤计较。扛压力的能力较差。对此类人应该以商量的方式下达任务。其对具体任务的执行比较严谨细致。此类人注重细节和过程。工程师、技术员一般属于此类。对猫头鹰型下属应该:倾听和欣赏其思路,鼓励其行动。可以分配之一些需要分析和计划的工作做。对猫头鹰型上司应该:解释思路,列举事例、数据说服之。做好执行工作,并认真汇报过程。
  • 孔雀-此类人表现为:活泼,爱自我表现,善于自我推销。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外向且任性。能承担适度的压力。对此类人经常不得不以命令的方式沟通。此类人较为适合做人事(宣传、推广)相关的工作。此类人喜欢创新和刺激。策划、销售一般属于此类。对孔雀型下属应该:多赞扬,给予其表现的机会。让其做“有趣”的事情,但是要追踪其任务完成的过程。对孔雀型上司应该:多喝采,聊“有趣”的事情,多沟通。
  • 考拉-对人敏感注重他人感受,富有同情心。进取心不足但富有耐心。温和脾气好,逆来顺受。像“棉花糖”一样抗“击打”能力强。对此类人应该以商量的方式沟通。此类人较为适合做人事(沟通、协调)相关工作。此类人注重关系和忠诚。行政、客服一般属于此类。对考拉型下属应该:时刻关注对方感受,可以建立个人友谊。使用建设性意见,给予明确的目标。对考拉型上司应该:发展个人友谊,多多分享感受。

  事实上,大部分人都会同时具有上面2种动物的人格特征,而由于所处的环境压力所致,又会显性的表现出一组特征,而内心隐性则是另一组特征。但这完全不妨碍使用“人格矩阵”法识人。有些很有意思的观点分享:据说考拉型的人格会让老虎型的人格无从下手;而所谓的人中龙凤(比如国家领导人)则完全是变色龙型的人格,即可以随环境、形式的需要变成任意一种类型的人格。

  认知(或者说是价值观)象限法。

   此法把人分成4个维度,每个维度中有2个明显相互矛盾的类型。你所要做的就是先在以下4个维度中为目标人各选取一个适用的字母。

  • 内倾型(I)和外倾型(E)

  内倾型(I)通过思考的方法想出主意。喜欢独处,自我克制。倾向于在内部世界里沉思,偏好内省,理解先于行动,从精神世界获得心理能量,采用持久稳固的工作方式。外倾型(E)通过“说出来”的方法想出主意。社交广泛,善于表达。倾向于对外部世界的客体作出反应,积极活动,经验先于理解,从外界获得心理能量,采用“尝试-错误”的工作方式。

  • 实感型(S)和直觉型(N)

  实感型(S)关注目前的事实,小心深入逐步迈向结论,着眼于现实,重视现实性和常情,关注具体性和特殊性,善于细节描述,循序渐进的工作方式。看重常规,相信确定有形的事物。倾向于观察具体事件,偏好已知事物。直觉型(N)关注将来的将来的可能性,根据预感很快作出结论,着眼于未来,重视想象力和独创力。关注普遍性和象征性,使用隐喻和类比。跳跃性的工作方式。不拘常规,相信灵感和推断。倾向于把握事件的全局图面,偏好新的思想观念。

  • 思考型(T)和情感型(F)

  思考型(T)讲道理,追求客观真理标准。退后思考,对问题进行非个人因素的分析。公正,坚定,怀疑。倾向于分析性和逻辑性的工作方式。行为简洁、经济、带有批判性。奉行清晰一致的客观原则。情感型(F)有同情心,追求和谐共处和积极互动。超前思考,考虑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温和,同情,体贴。倾向于和自己的情感一致的工作方式,行为期望他人认同,奉行清晰一致的主观价值观。

  • 判断型(J)和认知型(P)

  判断型(J)有计划,避免燃眉之急的压力,行为有组织性和系统性。时间观念严谨,认真对待最后期限。看重工作结果,倾向于解决问题,认真完成预设目标。认知型(P)即兴发挥,从最后关头得到动力,行为保持开放性。时间观念宽松,经常变动最后期限。看重工作过程。倾向于使问题带有弹性,在获取新信息的过程中不断改变目标。

  OK,到此你已经可以得到一个4字母的组合。下图将所有的组合类型(4×4=16)划分成4个象限,你可以大致的判断目标人属于哪一种认知类型

  注意:互为对角的人,认知差别越大,也就是说价值观不同。因此互为对角的两种人在合作时尤其要多为对方“换位思考”,避免爆发冲突。
而下图,则具体的指出了每种认知类型的人的主要性格特征,我个人认为未必完全准确,仅供参考:
  
  相面法。

  这可以说是最古老、最直接、最简单的识人办法了。我认为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简单列举几条,并附上一些解释。左右脸型对称的人,表里如一;反之,此人内心矛盾越大。想想是不是这样,内心经常处于矛盾状态的人,内心和面部表情都会经常“扭曲”,久而久之……眼角周围皱纹多者乐观。遇事常乐者,一般二十多岁眼角就有皱纹了,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眉心有皱纹者(与年龄不符)属于完美主义者,多疑,注重细节与计划。典型的猫头鹰型人格。经常紧锁眉头,当然眉心有皱纹。交谈中亮鼻孔者内心高傲。很明显,趾高气昂也就是这个样子。嘴唇薄者,自制力强,但对别人要求也高。这个自己体会是不是这样。

  再说怎么用人

  其实在上面认识人的时候,你就应该知道如何用人。发挥人的长处,无论何种人格、认知的人一般都有用处,只看你的组织需不需要了。
  下面简单介绍一些日常管理中常用的套路,这些套路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一般不会错。
  如何委派工作?

  记住6个步骤:解释为什么要做(强调重要性)说明要求和结果(强调目的)告知职责范围(防止出问题)协商最后期限(结果把控)聆听反馈(确保达成协议)设置关键点并监控(过程把控)

  和下属进行绩效沟通要“踩”的3个点(无顺序):激励,指导,约束

  管理一个新人(下属),一般需要经历如下4个阶段:

  命令式-能力低、意愿高。新人驾到,万事开头难,为了站稳脚跟,一般执行力会好,命令之即可,不用太多解释。但由于不熟悉业务,技能表现不会太好。教练式-能力中、意愿低。业务掌握了,在组织内部做成了一些事,往往会有所散漫、懈怠。这时候就需要管理者带着、指导,使之更上一层楼。支持式-能力较高、意愿波动。业务摸熟了,在组织内部小有成就了,这时候最关键也最危险,其内心波动也越大。要么留下来和组织一起发展,要么按耐不住跳槽。职场上所谓的2年之痒一般就是这个时候。这时候,管理者应给予其充分的发展空间和支持力度,确保其在组织中有成就感、事业感,关键是要干的开心。授权式-能力高、意愿高。如果你的下属到达了这个阶段,恭喜,此时此人的工作能力、工作意愿、对本组织文化的认同都处在了一个高的水平,是其对组织贡献的黄金阶段。此时可以对其充分“授权”,让其承担更不同、更大的责任,发挥更为广泛的能力。此时可以把此人变成组织中的“自己人”,然后对其施加更大的工作压力。

  最后要说说如何“聚合”人

  这要先从管理者的层次谈起,常言道:三流管理者管下级——靠职权。二流管理者管同事——非正式领导,靠个人影响力。一流管理者管上级——准确定位,抓对方需求,靠领导艺术。超一流管理者管自己!因为:最高境界的管理者必须依靠个人魅力才能在宏观的范围影响人群,体现个人价值。个人魅力从何而来?根据冰山理论:个人魅力是水面上可以看见的一小部分山尖,个人品格则是水底下的冰山大部。而个人魅力和个人品格都来自于严格的自我管理。管好自己是最困难的,因为人有太多的欲望、外界有太多的诱惑。善于自我管理的人需要:

  拉长刺激与回应之间的距离。即所谓的三思而后行,避免仓促、片面的快速做出决定和承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即俗话说的“靠谱”。重点放在影响范围之内。刘德华娶了几个老婆你是否会去关注?关你屁事!朝鲜进行核试验你是否会关注?关注了有个屁用!这些事都不在你的影响范围内,你关注了也不能施加影响。所以,请把注意力放在你所能影响的事物上(少看点八卦),这样你才不会白白浪费精力,你的影响力才有可能越来越大。做好时间管理。时间是最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搞清楚事物的“重要”和“紧急”吧,这方面的资料很多,我不必废话。从“技术上”掌握沟通。例如: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立场要坚定,态度要热情……最后总结一下,与其管理莫如领导,与其领导莫如折服,正所谓:力服为下,才服为中,德服为上。

时间: 2024-09-20 05:36:04

艾伟也谈项目管理,如何管理“人”的相关文章

艾伟也谈项目管理,个人管理:从昨天的一个设计评审来谈如何与人交流你的设计思路

昨天项目组进行了一个设计评审,主要是对OpenExpressApp的AutoUI部分进行重构,我相当于评审人.大家也可以把这个评审过程当做与人交流你的设计思路的一个过程,以下从我评审的一些要素来谈谈与人交流设计思路时需要考虑的内容,也许对大家在实际工作中的架构.设计和沟通都有所帮助. 评审并不是审判,你直接说出结果之后,然后等着判官下笔,评审一定是基于特定主题进行的,所讨论的东西都围绕这个主题,那么如何让人先清晰你的这个主题是需要考虑的.对于不同人来说,每个人关注视角不一样,所以还需要针对这个主

艾伟也谈项目管理,需求管理成熟度的五个级别

需求管理是软件开发全生命周期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它的重要性,但是要真做做好并不简单,我也写了一本在线电子书业务分析与需求.pdf来讲解需求相关内容.对于每种技术和方法,就像以前我写过的企业架构成熟度模型(EAMM)的一样,我们都不可能一下子就精通,而是按照一种学习的曲线进展,本篇本篇主要介绍一下需求管理成熟度的六个级别. 级别0:没有需求(no requirements) 没有任何明确的需求被记录下来,他们假定知道要构建什么,希望节省需求的时间来做开发,但这势必会给开发工作带来混乱,

艾伟也谈项目管理,学习腾讯的产品管理之道

马化腾带着一大批产品高管自上而下,持之以恒地推动产品本位的管理体制规范化,并不断地创新和优化这套体制,使得整个公司上上下下融入了"产品的基因",最终成就了"产品的腾讯". 1.设置一个质量监控小组,由经验非常丰富的高Level的产品人员构成,赋予他们很大的权力,去监控和规范所有的产品项目.并且用KPI来制约产品项目服从这些规范.为了不搞教条主义,很多规范都是在立项之初,由项目经理和这个小组共同确认的,未必是硬性指派,一经确认就受到严格监控.确保好的规范不流于空喊口号

艾伟也谈项目管理,个人管理:写书之前应该回答的几个问题

我在06年和一个同事写过一本Delphi入门的示例书籍Delphi数据库通用模块及典型系统开发,当时体会到了写书不像想象中的简单,基本上业余时间都没了,所以我之后就不想出书了,其中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还没有找到一本真正想与大家分享并且自己能写出来的书籍. 博客是个好东东,只要你愿意与人分享交流,你的行为就可以赢得大家的认可,如果你的观点或者文章写的又好,那么就会有更多形式与大家分享,例如最近我们可以看到的很多人都由于blog而出书了.同样,我这两年对博客的投入也赢得了一些人的信任,也收到过好几

艾伟也谈项目管理,项目管理 – 人员外购利弊谈(续)

      接上一篇文章"项目管理 – 人员外购利弊谈". 以上方案只是初步分析,其缺点都是有相应解决办法的. 该公司对以上情况并没有使用DAR(决策分析解决方案)方法进行正式和认真的分析,仅仅从能快速启动和项目利润两个方面考虑来选择了最终的解决方案:项目经理由公司的技术和业务都掌握的人员担当:各小组的组长和测试组长采用人员外购的方式:项目组成员1/3由公司员工组成,1/3由实习人员组成,1/3采用外购方式.      公司如此考虑:      i.成本方面可以通过实习人员省出来的成本

艾伟也谈项目管理,【项目管理】关于异地开发中的源代码管理问题

最近在带领一个异地的团队在进行.Net B/S系统开发工作.两地相隔1000多公里, 两地都有开发人员,源码的统一管理就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想到如下的解决方法: 一.利用Microsoft Visual SourceSafe的Internet功能 优点: 1.考虑使用VSS是因为他与Microsoft Visual Studio集成的很紧密.可以在编译器中对源码进行直接Check in 和 Check out.使用的效率很高. 2.团队成员入手容易.在对需求清楚的情况下,可以快速溶

艾伟也谈项目管理,架构组织管理

架构组织管理的五大原则:构想.节奏.预见.协作和简化 架构组织的三在概念:准则.模式和反模式 准则:为了把原则运用到实践中,需要实施细节.准则把广泛的原则翻译成是否和如何执行原则的细节. 模式:描述了开发或者使用软件架构时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 反模式:反模式描述了组织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陷阱,描述了不该做的事情,或者用在错误背景下的解决方案. 一.构想       说明了如何向架构的受益人描述一幅一致的.有约束力和灵活的未来图景.构想需要维持一致性和协调性(灵活性).      [其实就

艾伟也谈项目管理,项目管理实战之团队管理

一个系统不仅需要优秀的分析和设计,更需要一个良好的过程将其从蓝图转化为实现.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对团队的管理,也就是人的管理.一个优秀的团队和一个糟糕的团队的效能是天壤之别,她们之间的比例不是1:100或1:1000这样量化的数字能够表示的.就像一个团队建造了一幢摩天大楼屹立于云霄,而另一个团队的建筑物还没有10米高便开始摇摇欲坠!这是质的差别,也是团队灵魂的差别. 而团队的领头人就是项目经理,他的能力/素质直接影响着项目的成败!我们不需要一个团队的所有成员个个都是优秀的,但是为了确保你的项目成

艾伟也谈项目管理,工作感言:任务分配及管理

      前面说到过,刚开始带小组,接到一个任务,我就估算了我大概要多少时间,然后小组多少个人就算是多少个我,估算时间=我要的总时间"小组人数(好笨的想法呀,不用时间跟组员交待任务的吗?个个组员都是我吗,比我强的还好,顶多做完了休息,差一点的就麻烦了),结果实际时间多了很多,而且小组里有的人做完了无事可做,有的人则忙得焦头烂额,容易打击组员的积极性,造成组员之间的不满.      随着经验的积累,要想把任务分配得比较合适,首先要对自己的组员有一定的了解,最好能量化,其次要把握好任务(这就看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