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游和电影“联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盛大、">完美时空、麒麟等网游公司纷纷投资电影,两个泡沫行业一拍即合,正在形成更大的泡沫。但是,网游公司很难做好电影,主要是三大原因:网游与电影的用户群体重叠不多,不懂电影走红的基因,IT与艺术的思维冲突。
那么,网游公司该如何做好电影呢?如果只是植入性营销,炒炒概念,这个问题不大。或者网游改编成电影,或者围绕一款游戏的宣传来做电影。如果是为了游戏的宣传而做电影的话,这个很容易就变成是网游的广告片,而不是电影。真正难的是把网游改编成电影,无缝的融合。而本文说的正是真正融入到一起的学问。首先要解决三大原因。
网游是小众产品
尽管网游的产值已经超过电影和音乐,一个庞大的市场。但是从用户人数来说,网游仍然是小众产品。一共才几千万用户群体,并且玩游戏的人群并不属于这个社会的权力阶层。
电影其实也是小众产品,一部上亿的大片,也就只有500万人去电影院看过。但是电影群体毕竟比游戏稍微大众一些,因为电影后期会在电视和网络视频上播出,具备主流的影响力。网游和电影用户错位存在错位。主要有三个,首先是用户区域分布错位,第二个是用户特征错位,第三个是用户消费习惯的错位。
所以,把一个小众产品改编成一个大众产品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并不是什么网游都能改变成电影,必须找到网游和电影受众的共通点,以解决用户错位的实际问题。
网游改编电影,由于其小众性,所以归类为类型片电影。但是国内类型片电影很难成功,更多都是粗放式的大片大制作模式。而网游以魔幻题材为多,但是国内魔幻电影一直处于空白阶段,所以大部分的网游无法改编好电影。还有一些是探险类型的电影和休闲型电影都拍得也是很差劲。只有古装片还勉强,但是古装大片已经拍烂了。很难再返回来再改编成影视。
并且网游和电影在表现手法上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改编团队有深厚的功力。否则,再赚钱的网游也可能拍成烂片。
电影取胜的秘密是剧本
游戏更强调感官交互的刺激,而电影更强调的是有逻辑的故事。所以网游改编成电影电影不刺激的原因。就是如果照顾核心用户,则电影成为血浆,和不断打打杀杀。没有故事逻辑。如果照顾大众,则不够刺激。很多烂片都是在互相照顾互相妥协中搞成四不像,最终成了烂片的。
网游必须有文化底蕴才能改编成电影。目前国内网游文化高度还不足,网游的设计和开发仅仅停留在重视技术层面,更多的游戏只是一味的升级打怪。而《魔兽》的成功,并不主要是因为奢华的3D视觉效果或高额宣传投资,而是因为它是一款有文化的游戏,所以吸引了众多粉丝玩家的长期推崇。国内成功的网游改编影视剧的案例是金山的《仙剑奇侠》就强调了“侠”的内涵,改编成电视剧也很成功。
有没有文化和内涵,决定了一款游戏有没有高度。说白了,文化就是归属感,就是忠诚度。网游也需要有一个好的明确的价值主张,让认同这些价值观的玩家产生信仰和归属感。这样的例子很多,在电影市场,《黑客帝国》是有内涵的电影,它从哲学高度论证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少了这个内涵,尽管有视觉特技的刺激,也就会从一个伟大的电影沦为普通的一部商业电影。
国内多数作品的核心精神类似于网游的“打怪升级”。例如如果一个网游改编成电影,主人公的宿命就是不停地击败敌人,换装备、升级,这样的电影谁去看呢?必须把这次刺激转换成逻辑故事性,重新整理故事主线、丰满人物个性。等等。
新一代人才的缺乏
能够把网游改编成成功的电影,一定是新一代的懂网游、懂电影、懂营销的复合型人才。这个冯小刚解决不了,张艺谋解决不了,因为他们是专门把脉主流人群的老一代精英。而网游电影是新类型片,必须懂网游和电影手中群体的几个错位、然后在这样错位中找一个主线,串起来的复合型人才。
游改编电影,不是为了宣传电影,更多是为了成为产业链,开发游戏周边产品。国内游戏周边产品更多是以赠品或者促销品的形态存在,为游戏产品推广服务。以后游戏运营将是一个结合游戏、电影、动画、以及游戏周边的整合营销,当一款游戏在选择游戏题材、游戏形象等方面时,就已经考虑到了开发各种周边产品以及和电影、动画整合的方案。而游戏改编电影的受欢迎程度和持久影响力,取决于游戏的文化底蕴。只有对文化的认同感,消费者才会关联消费。
一个弱势的网游品牌,之所以弱,是因为内涵不足。如果再改编成电影,必定也没什么境界。现在,网游行业需要的是能把网游产业链串在一起,形成迪斯尼那样纵向产业链的一套商业模式,并找到加以执行的人。也就是说,需要既能把实际业务做好,又能给资本市场带来概念的操盘手,否则空有战略没有用。
(待续:《盛大还缺一只米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