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代Ⅲ》的开头场景在罗马拍摄,因为和中国的文化差异,拍摄常出状况:申请场地的流程更复杂;中国的剧组,通宵、大夜班是常态,而欧洲团队工作按小时算,开工8小时,8小时之外,就不再上班;此外,“欧洲人做事讲究条理,讲好怎么样就是怎么样,但在国内就有很多弹性操作。”郭敬明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痛苦和哭,都由女孩来完成。你折磨女孩子,就是折磨观众。观众大多是女孩,你只有打女孩的软肋,她才能感同身受。——郭敬明
2013年的新导演郭敬明,一年之后,已经是有三部电影的“老导演”——2014年7月17日,《小时代Ⅲ》公映。
投资方买下《小时代》改编权后,很长时间找不到导演,投资方最终把郭敬明拉来,决定性的一句话是:“与其让别人来糟蹋,不如你自己来糟蹋。”
2014年7月8日下午五点半,郭敬明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准时准点进入采访间,之前九个多小时,他的行程“全满”。他熟练地自己别上麦克风,只说一句:“我没问题,开始吧。”
对于电影,他更多以工科和商科的思维看待。他把自己描述为“影视艺术技术毕业的工科生”,超高格速机、闪屏、色差溶度、色感分布……在与南方周末记者的访谈里,他更愿意聊起这些技术层面的问题。
郭敬明否认“小时代”系列是“粉丝电影”,他的定义是“青少年电影”,受众以女性和青少年为主。他观察到中国观众的笑点:短句子更好笑,而不是高智商式的幽默;夸张的动作更好笑,画面感要强。
郭敬明的“大数据”,来自他戴着口罩、墨镜,坐在电影院,对普通观众的观察。“当我看到,我精心布置的笑点,观众们没有笑的时候,我真的一滴大汗就从背后滴下来。”郭敬明转过身,指指自己的背,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郭敬明认为,《小时代》里所有的人物都有自己的影子,而最像他的,是唐宛如——喜剧的部分。郭敬明不介意别人对自己身高的玩笑,他甚至经常拿来“自黑”。
2014年6月25日,郭敬明和韩寒等年轻导演同时出席“2014中国电影新力量推介盛典”,新闻的焦点落在“韩寒郭敬明零交流”。“正常参加活动就好。”郭敬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郭敬明会介意和韩寒一起被提起吗?郭敬明的答案是:“我不喜欢。”
前两部,笑点不笑、哭点笑
南方周末:你坐在电影院里观察观众的反应,有多少次?
郭敬明:前两部《小时代》,我们宣传去了七八个城市,每个城市我都去电影院看,在上海的时候,我也经常自己买票看。我戴着口罩、帽子,想进去听观众在哪里会笑,在哪里会哭,对哪个点的反应最快、最直接。
到了拍《小时代Ⅲ》,我很清晰地知道自己要什么,这个点观众一定会笑,那个点观众一定会难过,这是我在拍第一、二部的时候没有的自信。前两部,我坐在电影院,我以为观众会笑的点,结果全场鸦雀无声,我当时一滴大汗就从背后滴下来。我觉得观众一定会哭的点,结果大家在笑。
南方周末:你觉得观众该笑而他们没有笑的点是什么?
郭敬明:中国的观众,对长句子的解析能力还有限,你的笑点在长句子里,他不一定会笑。比如,《小时代Ⅰ》里,顾里说:“堂堂一本财经杂志犯错误,这和在一本宠物杂志上讲红烧狗肉的道理是一样的。”我觉得这是个笑点,但观众没有笑。
如果你给他很直接的,比如说《小时代Ⅲ》里,“飞檐走壁的腋毛下”,很短,不用解析,立刻达到最高的一个笑点。中国观众对肢体笑点的接受能力,远超于语言幽默,你做很夸张的动作,比如南湘拉着保安摆Pose那一段,观众一定会笑。但是你讲一些尖酸刻薄的东西,特别是顾里的很多台词,观众不会笑。所以在第三部里,我们剪掉了很多顾里式长句式所营造的笑点。其实我个人很喜欢高智商的幽默。所以还是留了一些,你看得懂就看,看不懂算了。
南方周末:电影圈现在广泛谈论大数据,你怎么分析你粉丝的数据?
郭敬明:我会关心我电影的话题讨论度、百度指数,相关搜索量,还有各个网站的点击排行。也会购买一些普通数据,比如受众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地域分布,以及第几天票房最高、为什么第二天票房没那么高、一天里哪个时段票房最高。这些数字我们每周都会整理、对比。
数据大到一定数量,你就能看出大家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比如谁出场得到的尖叫声最多,哪个镜头被讨论最多,你就知道原来观众喜欢这个。
比如被大家诟病的名牌服装,反倒粉丝们喜欢。大家抱怨女孩子之间卿卿我我的戏太多,好像很无聊,反倒是女性观众最感动的,比如《小时代Ⅰ》,她们在天台上喝醉酒,其实是大家最喜欢的。在后面的电影里,你就会把观众喜欢的部分保留下来,再拼命强化它,不喜欢的部分你就去改掉它。
南方周末:从你写《小时代》的小说,到现在拍电影,你觉得小说读者和电影观众之间的口味,有什么差别吗?
郭敬明:我其实没有那么精准地去抓小说读者们喜欢什么。从文字表达到阅读之间会有一个障碍。比如我写她穿了一条华伦天奴的红裙子,如果是一个40岁大妈,在三线城市,她可能想象不到那个红裙子的形象。而电影很直观,杨幂穿了一条红裙子,我不需要你想象,它就长这样。
小说反倒不怎么计算,一般我创作小说,自己看一遍,觉得好笑,我就觉得挺好的,反正你也不知道谁在买你的小说。但是电影受众可以采样分析,可以计算,你会看到很多反馈,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唐宛如太像我了”
南方周末:在韩国,因为音乐剧和影视剧的女粉丝多,所以他们更看重男演员,《小时代》在美男和美女间有侧重吗?
郭敬明:要平均,满足观众梦幻的层面全部由男性角色去完成,满足观众真实情感体验全部由女性角色去完成,他们的功能是非常明显的。你想要什么就给你什么,这个功能由男性角色去完成;你不想要什么,受不了什么,就掐你这个死穴,这是女性角色去完成的。
痛苦和哭,都由女孩来完成。你折磨女孩子,就是折磨观众。观众都是女孩,你只有打女孩的软肋,她才能感同身受,所以下刀的地方,都是在四姐妹身上,任何一个泪点都洒在她们身上。到第四部更多,更惨。第四部是个文艺片。
南方周末:《小时代Ⅲ》里周崇光出现的次数变多,是因为统计数据告诉你,周崇光出现的时候尖叫声比较多吗?
郭敬明:一方面是因为他受欢迎,谁受欢迎,就会多给他戏份;另一方面因为《小时代Ⅲ》的剧情是围绕他走的,所以他的戏分少不了。不是纯粹因为他得到的尖叫声多,你就得一直拍他,而是在一个合理范围内,尽可能去做。
南方周末:很多观众觉得周崇光是你,也有人说宫洺是你?
郭敬明:完全不是。周崇光是很自闭的、不太跟外界交流的一个人,他很排斥商业采访、商业活动,但我是很入世、很商业化的人。宫洺,可能我在工作态度上会有一些他的偏执狂或者完美主义,但是我没有他那么冷,我还是比较暖的人,我的生活状态也更随性一点。我是把自己很多性格侧面打散了,分裂到十几个主角身上。唐宛如都像,她太像我了,喜剧的部分。
不是“粉丝电影”,是“青少年电影”
南方周末:从商业角度来看,《小时代》这种高频率、密集的出品,好处在哪?会不会太过急躁?
郭敬明:好莱坞出续集的频率一般是两年或者一年半一部,我们第一部和第三部中间隔了一年,只短了半年,毕竟我们的制作体量没他们那么复杂,所以这个时间是正常的。
为什么Ⅱ紧接着Ⅰ立刻就上了?因为当时需要大家迅速建立对《小时代》的品牌认知和熟悉感。我并没有非常赞同,你看完一部立刻就来,人家会没有太多兴趣。但当时片方和投资方、发行方有他们的诉求,我没有觉得这件事会伤筋动骨,所以也没有坚决反对。
南方周末:《小时代Ⅰ》票房4.8亿,到《小时代Ⅱ》是2.89亿,少了三分之一多。
郭敬明:《小时代Ⅱ》卖得没有《小时代Ⅰ》好,新鲜感是部分原因。另外,《小时代Ⅱ》上映已经8月中了,学生开学,也会有耗损。我觉得4.89亿不是轻易能超越的,但第三部会比第二部好,这一点我有信心。我们在内容上有一些变化,尝试了新鲜的东西,观众也等了一年,中国电影市场的体量也在增加。
南方周末:7月份新片云集,《小时代Ⅲ》要靠什么跟它们拼?
郭敬明:不管在哪个月你都会遇到很多片子,永远有比你票房更高的电影,永远有比你更厉害的人。老跟别人比没什么意思的。你拍电影是为了赢谁吗?我拍电影就是为了我的这帮观众,我要带给他们更好的电影,我要享受拍电影的乐趣。《小时代》的粉丝们7月暑假有空,我就早早定到这个时间,至于7月谁在,你就不去,就挪开,这已经失去拍电影本身的意义了。
大家都赢,整个中国电影市场才会繁荣,不是只有你好、大家都输了,你才觉得很厉害,这只证明中国的电影产业还不够完善。
南方周末:《小时代》被认为是“粉丝电影”,你怎么定义这个类型?
郭敬明:我觉得它的成功不完全是粉丝的成功,它集合了很多要素。如果你简单认为粉丝多就好了,那你照着拍一个,一定会失败的。
我觉得还不如把它称为青少年电影,这是好莱坞有的类型。为什么好莱坞不会有个类型叫“粉丝电影”?因为经过几十年的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证明这种类型是没有用的。小妞电影、恐怖片、科幻片,这些类型会一直存活,证明它有永恒的生命力。
南方周末:你拍《小时代》,借鉴过别的青春片吗?
郭敬明:我喜欢看针对年轻人的《饥饿游戏》、《分歧者》、《暮光之城》、《惊天魔盗团》等等,跟传统的好莱坞大片或定位于成人市场的大片比,你会发现它们的镜头语言、音乐运用都有统一的规律:
第一,大量使用超级大特写,这是偶像的力量。拍一般的实力派电影,大特写的比例没有这么高。但在上面这些电影里,这是标准用法,是年轻人喜欢的。
第二,对音乐的使用都远超于一般电影音乐的使用量。在《小时代》一、二部里,就遇到过这个问题,我的制片人、监制说音乐太多了,已经变成MV了,这也是大家质疑的东西。但我不觉得MV是坏事,MV的镜头、视觉语言是非常美的,甚至很多超越电影的美。同时,青少年电影的热门专辑、电影同声至少五个以上热门歌手一起来唱,《小时代Ⅲ》也一样,也是类似的炒作手法。
南方周末:据说你不太喜欢《归来》?
郭敬明:为什么?我觉得还可以。我大概能了解他想要表现、想传递的东西。我们这种年龄还好,但真正到“90后”、“00后”,缺乏生活体验的,可能就没那么能投入到这个境界。但是只要他主打的受众认可就没问题。不可能有一个电影上到80岁,下到8岁,全部吃遍了。
南方周末:你自己爱看什么样的电影?对拍《小时代》有哪些影响?
郭敬明:我的观影偏重于两个极端,要么非常视觉化的,镜头玩得出神入化的片子,比如说阿方索在《人类之子》里的那些镜头调度,《赎罪》海滩上面调度的场景。当然像詹姆斯·卡梅隆《阿凡达》或者迈克·贝《变形金刚》的技术层面,你有那个想法,都没那个钱和技术去达到,那种属于欣赏或者学习。但是一些文艺片里通过并不复杂的技术手段和并不耗大量人力、物力,但是很巧妙的一些构思,是我很喜欢的。作为导演,我希望我的电影出来是一个视觉享受。大家提到《小时代》不管怎么样,至少还是画面很漂亮,我很高兴。
另一个极端是文艺片,比如欧洲或者是奥斯卡里面稍微闷一点的片子,我不一定会拍这样的片子,但是其实很多商业片的灵感都是汲取于文艺片某一个瞬间或最打动你的点。虽然没有那么大范围的观影基础和商业体量,但是中间有很多火花是非常迷人的。
很多观众觉得电影中的周崇光和宫洺就是郭敬明本人。实际上郭敬明把“自己很多性格侧面打散了,分裂到十几个主角身上”,他认为影片中,最像他的反而是唐宛如,“喜剧的部分”
“顶多讲一句: 我不太喜欢聊这个”
南方周末:四个女孩在第三部里都有各自的成长,反而男性角色除了周崇光,并没有像样的成长?
郭敬明:他们的成长没有四姐妹明显,因为《小时代》是以四姐妹为主角,其他人都在为她们在做辅助。电影要照顾人物的弧光,主弧光只能在主角身上。最顶级的剧本,一定是你出现多少个人物都有弧光,连负面人物都有弧光,比如《蝙蝠侠》,小丑、警察都有弧光。但如果你的能力或篇幅做不到,必须优先照顾主角的弧光。周崇光这些男性角色也有弧光,但是相对来说他们的空间比女性角色少一点,这也是整个电影的格局局限。我有野心去做顶级的剧本,但我现在做不到,未来我希望朝着更好的剧本方向或者导演方向去努力。
南方周末:这两年你反复向媒体表达:前些年太年轻,太嚣张,所以会惹人讨厌。是什么让你告别了那样的状态?
郭敬明:以前你面对媒体,稍有一点语言不合、觉得那个问题怪怪的,心里就有抵触情绪。久了你会发现,站在他的角度,他问这样的问题可能是应该的,他抓到你最薄弱的地方,他的稿子才是最精彩的,这是他的工作。你不能要求为了你的个人感受,牺牲他的工作质量。
以前会比较激烈,更在乎外界的看法,现在已经免疫很多,挑有用的听就好了,能表达就表达,实在不想表达,顶多讲一句:我不太喜欢聊这个。
南方周末:6月的“2014中国电影新力量推介盛典”,你跟韩寒同时出席,你知道这样的安排后有惊讶过吗?
郭敬明:我还好,正常的活动参加就好了。
南方周末:你现在还会介意,你和韩寒被相提并论吗?
郭敬明:我不喜欢。
南方周末:韩寒的《后会无期》跟《小时代Ⅲ》恰好在同一档期上映,人们免不了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
郭敬明:我觉得各自做自己的事情最好了,你努力拍好你的电影,努力为自己宣传,就是自己做自己,不要没事说这个怎么样,那个怎么样,中国有那么多的电影,大家选择自己看的就好了。反正我不喜欢。
南方周末:你觉得媒体对你的态度有好转吗?
郭敬明:争议的声音还是很多。但是大家至少愿意了解你,可能我还是不喜欢你,但我愿意来听你说。以前,不喜欢你,连采都不采你,直接妖魔化去写就好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我自己又变得越来越不在乎别人写什么了,这个状态早几年出现就好了。早几年我特别在乎别人写什么的时候,如果媒体对我像今天这样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