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用户心理模型的设计

关于心理模型,上一期交互设计月报中的《信息构架的若干原则 (第一部分)》(内部资料,未公开。)已经有了很严谨的描述和解释。有感于我们现实生活和实际产品中的种种设计,这里还想再说说心理模型这个事儿。

我们在设计一个产品的过程中,经常会有这样想法:“这里,可以通过教育用户来实现。”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往往是感觉到目前的设计方案还不够容易理解,可能会有用户不懂,那么,我们教育嘛~

首先,想教育用户,这个说法是不够好的。我们要以用户为中心的去设计,视用户为上帝,这都意味着要尊重用户,难道我们敬仰的上帝需要我们来教育?

当然,随着互联网上的应用越来越复杂,想要用户一看就明白,甚至不看都能猜明白并不现实。在设计中有这样一个说法—“用户的学习能力”。我们需要通过对用户的研究,或者是有把握的猜测,判断出什么是用户能学会的,什么是不能的。而不是将一切不够好设计的都寄希望于教育用户。

那么,什么是用户可以学会的呢?如果我们能罗列出一大堆设计方案模块,确定这些设计都是用户可以学会的,然后在具体产品的设计中组合使用这些模块…这当然是最理想的,但显然也是不现实的。至少我做不到。

那我们能做什么呢?心理模型是个好办法—符合用户心理模型的设计是更容易被学会的

Apple公司努力创造的产品概念是个符合心理模型好的例子。
几年前,apple产品中最高性能的台式机命名为G系列,G3,G4,G5… 现在apple的这类台式机称为Mac pro。

以前还有一种更为平民化的产品叫iMac,现在这个iMac名称不变,而把以前的G4、G5改名为Mac pro,和iMac看齐了。另外还有其他产品—Mac mini。也就是说,所有台式机的名称都是Mac。而所有的apple笔记本都叫MacBook。这样当我想买个apple的台式机时,我就很容易作出判断:“我要买个Mac”,要买笔记本就是要买个MacBook。了解apple各个产品的时间成不缩短了。

这样的产品概念设计就要比其他笔记本厂商复杂的命名更容易理解,更容易学习。如果你对thinkpad不是很熟悉,也许你不知道T系列与R系列有啥区别,那X系列又是什么呢?

科学松鼠会是个讲科学知识的blog,其中有一篇译文《比我们想象的更奇怪》,其中提到这样的例子:一块石头中,我们通常会想象它是由很多很多非常小的石头原子紧密排列堆积而成的。而实际上,一个原子,只有原子核是实心的,原子核外面很大的空间都是空的,我们的相信是错的。
关于原子的结构,其实我们上初中、高中的时候也都学到过,但我们还是会有错误的认识,这是为什么?因为,这样的错误认识已经足够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了,甚至是更容易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也就是说,那错误的认识,是我们的心理模型。

我大约两年半以前买过一把电推剪,是用来给自己剃头的。(是的,我的光头是我自己剃的。)

侧面是开关,向前推是关闭,向后推是开动。
我平均每两周使用一次,两年半的时间大约使用了60次。每一次使用,反复开关2-3次。这多次的使用,直到最近一次使用,我仍旧会在要关闭的时候向后推(实际上那是开动)。我的心理模型总是向前(刀头的方向)是让一个机器运转起来,有促进的意思。而向后则是撤力,类似釜底抽薪的含义,所以我总是不能适应,总是会错。当然也许会有人和我的心理模型正相反,那这个设计对于他来说就是好的了。不过,我始终相信,我的本能反应来源于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普遍思维,不然,怎么会两年半的时间我总是错呢,难道就我笨?

时间: 2024-08-31 14:28:04

贴近用户心理模型的设计的相关文章

从日文输入法项目看心理模型和实现模型

新年新气象,我们的泛用户体验平台上线啦,为用户体验行业又新添一个企业级的分享和沟通平台- 由此而发,我想就刚告一段落的日文输入法项目分享一些心得,今天主要是对心理模型的话题和大伙聊聊,欢迎各位参与讨论.从古至今,输入行为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惯常行为.输入也是记录和传承的基本载体,早期的输入行为的原型就是书写.如今,人们渐渐疏远了常规的墨水和纸张,取而代之的是键盘和屏幕. 输入方式发生了改变,我们每天要处理各式各样的文档,输入编辑各式各样的文案和稿件,和不同的人用IM聊天,书写邮件-用各种语言沟通,这

兼容心理模型和系统模型的交互设计

提到心理模型和系统模型就意味着需要用到<设计心理学>中提出的那三个模型的概念.一直以来,从事设计工作的朋友们不管是在产品原型设计还是视觉设计上都尽量的使系统模型能够跟心理模型更加的接近.因为对于一款产品而言其系统模型与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8161.html">用户心理模型越接近,产品的用户体验越好,用户学习起来也越快.但是一个复杂的产品要使得用户直接从表现上理解系统模型往往是非常困难的,只有在使用产品的过程渐渐中熟悉产

产品设计就是组装用户心理需求的满足方式

文章描述:产品设计就是组装用户心理需求的满足方式. 在上一家公司里,至今还留传着因我而起的一个笑话,就是当某人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时,旁人会冷不防地追问一句:数据呢? 这是我在有关产品设计的头脑风暴讨论中经常会讲的一句话,目的是追问讲话者的思路是来自于哪里:是自己想的,还是别人那里看来的?是逻辑推理的,还是数据分析的? 想法和创意对于产品来说很重要,但它们绝不是凭空建立的.我曾经在回复某一位朋友的话题时说过,所谓的创新,就是现有的东西的再组织.这句话里有两点意思,一是现有的东西,二是再组织.

本能的设计:最大化地以用户心智模型出发

文章描述:本能的交互设计. 最近,同事爷爷八十岁高寿,他送了台Ipad.我们都笑他自己太潮,这高科技的玩意爷爷怎么会接受.没想到他说:"爷爷拿起就使,玩愤怒的小鸟.Tom猫.听歌都妥妥的." 这真真是个很奇怪的现象: 为什么ipad无论老人小孩都会用,基本操作甚至很少需要别人的协助和说明书! 究竟是孩子容易接受电子产品?还是电子产品容易让孩子接受? 这不仅让我思考,什么样的设计才能"童叟无欺",老人.孩子都可以流畅使用.那么,交互设计不该是"精英化&quo

用户体验设计:培养一颗贴近用户的心

摘要: 对于设计师, -挖掘用户需求,具有什么样的价值? -挖掘用户需求,能做些什么事? -挖掘用户需求,保持怎样的心态? -挖掘用户需求,实践中可以怎样做? 俺的宗旨,尽量把自己的实践方法介绍给大家,重点在于HOW. 但俺根本的宗旨,不是教大家花很多时间去执行这些方法,而是培养一颗贴近用户的心. 0.BG 我们,或是莫名其妙的开工,根本不清楚自己接的什么产品:或是MRD\PRD一应俱全,却是依葫芦画瓢,只专注于界面的设计:又或者热情高涨,很有见解,却PK的不是那么有理有据.这就是我工作一年来的

QQ里边挑骨头:从用户心理谈QQ的设计缺憾

发短信问某君:觉得QQ有什么不好用的地方?答曰:平时只是聊天,没觉得有什么不好的.作为普通用户,QQ的设计似乎无可挑剔.这里面有两层可能的原因:其一,其设计堪称完美,无可挑剔;其二,用户已经适应了QQ自身的设计,所以感觉不出不好的地方了. 笔者的观点是,QQ的设计趋于完美,但并不是毫无缺憾;用户感觉不到QQ的缺点说明其设计已经具有很好的易用性,但是不排除其中有用户习惯的因素.本文将围绕QQ的核心功能"即时通信"探讨QQ设计的美中不足--虽然这些不足在深度用户看来不是太大的可用性问题,并

互联网产品设计之揣摩用户心理策略

中介交易 http://www.aliyun.com/zixun/aggregation/6858.html">SEO诊断 淘宝客 云主机 技术大厅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用户的消费方式.消费观念也跟着发生重要的变化.互联网上大量的商品信息的出现,为广大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选择空间,使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变得更加方便.更加理性化.在互联网产品的设计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充分考虑用户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的因素,将这些思维融入到网站等互联网产品的设计当中.比如,当我们看到某某网站的一本图书

《互联网+ 电商平台设计与运营》一一2.3 用户心理与购物氛围营造

2.3 用户心理与购物氛围营造 人们在商场待的时间越长,消费越多,所以商家会想办法让人们尽可能长的待在商场里.但是商场不是简单的用货架或者迷宫般的地形困住消费者,镜子可以让人减速,展览也可以让人驻足,甚至凳子也能让人们停下来,观察一下那些好的商场,它们是不是有这些东西? 在店铺产品设计与运营过程中,就是要反复分析消费者痛点,拨动消费者痒点,实现消费者卖点.要实现这些目的,就要钻进买家脑子,挑战买家心理. 2.3.1 烘托平台的购物氛围 人们的消费行为也会随着年龄.身份.性别等发生变化.男性购物的

“诱惑“用户:提高用户使用黏性的设计方法

还记得和爱人难忘的约会情境么?出门前花时间打扮让自己看起来更动人;见面时做出各种有趣的行为来与对方交流:互相调侃在适当的时候送上美丽的笑容,问卖萌的问题,"意外地"擦到对方的手.这些信号传达着"我对你的感觉不错,和我在一起吧,你一定会开心的",那么我们的设计呢? 如何诱惑用户,让你的设计对用户更具有吸引力,也同样需要一些手段的,让我们来一起探讨下吧. 手段1.差异化设计 例如:Clear 这款应用将"简洁"设计理念实现得恰到好处.吸引用户群体去追